金融脫媒, 老外做會
2012年6月,摩根史丹利的前主席John Mack,入股了一家稱為Lending Club的美國民間貸款公司,並且擔任董事。Lending Club最新的一個股東是谷歌(Goggle),它剛剛投資1.25億(美金。下同),按這作價,Lending Club的現值是15.5億元, 比起一年前上一輪融資的股值5.5億也漲了近兩倍。除了John Mack之外,Lending Club的另一個董事是前美國財長Larry Summer。
Lending Club是做什麼生意呢?Lending Club的業務是將有需要借錢的人和有能力貸款的人直接連在一起。
民間互相式的借貸(peer-to-peer
lending),由來已久,粵語長片中常提及的“做會”就是左鄰右里合資組成一借貸機構,每個月看誰有週轉需要,願付出最高的利息,就會贏得下期的會金(“標會”)。
Lending Club創立於2006年,最先是出現在facebook裡面的一項服務,創辦人是一在美國工作律師出身的法國人Renaud Laplanche,轉行創業的Laplanche因為感到銀行收取的信用咭透支利息駭人,決意取銀行的中介角色而代之。
2007年8月Laplanche從創投基金募資1千萬,將Lending Club分拆出來獨立經營,中間為了發債得到監管機構的批淮,停業了半年,今天Lending Club業務遍佈美國42州,批出的貸款超過10萬宗,總值超過15億。
這些貸款都是無抵押的個人貸款,年期一般是三年,金額由1,000元至3萬多不等。Lending Club會按借款人的收入和過去的信貸記錄作出評級,制定6厘到接近30厘不等的息率,然後將項目在網上展列。貸款人可以在網上搜尋適合自己風險胃口的債務,然後按自己的能力作出投資。大部份貸款都是用於償還像信用咭般的高息債。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Lending Club開業迄今,平均貸款額約12萬,利率是16%,壞帳比率是4%。
金融業中介角色特多,亦因此常被社會垢病。以國內為例,近日廣被報導的信託投資產品,就是因為牽涉的中介太多,投資者既不了解原始風險在那,復經過層層的手續費之後,風險與收益的配對已經完全被扭曲。我曾經看過一些大陸地產項目,發展商因為資金緊拙,願意支付接近20厘的年利率融資,有證卷商看上這個項目,願意貸款,他們的計劃是找一家信託公司將項目包裝成信託計劃,之後再找銀行分銷。這當中每個中介都可能賺取2至4厘不等的手續費。投資者從銀行購買這些理財產品,最終得到的不足10厘。
百份之九十的商業活動都是中介,是供應鏈中的一環,要化繁為簡,知易行難,且看金融脫媒又能否另創新天。
(於2013年6月3日刊登於明報)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