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豈可靠內循環?

滴滴出行遭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網信辦〞)停止上架。執筆時,股值較最高點蒸發了240億(美元。下同)。這次網信辦出手,公開說法是『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訊息』。

香港社會分裂,分析員很多時都是以自己的政治立場來解讀新聞。按官方說法下架與上市無關,當然,很多人卻將事件解讀成中美角力的新戰場。中方不滿是因為滴滴出行往美國上市。這種解讀放在今天的政經大劇本裡,是有一定說服力的。

有說滴滴出行觸怒中央監管機構是因為公司堅持依期在美國上市。滴滴出行急出台,估計是受了不少私募基金的壓力,早前在私募市場已經有不少數量的滴滴出行股權交易,價錢也不比IPO訂價低。早期股權投資者尋求流動性的慾望是很明顯的。

就赴美上市,民間『小粉紅』很多都警告中國個人信息數據會落入美國手中,但這不是必然的。蘋果是美國公司,在美國上市,美國政府要看它的數據,也一定遂願。而滴滴出行的發言人很早便走出來公開澄清,中國國民的數據不會流入美國。

滴滴被『釘』的另一種解讀是:中國政府針對互聯網企業的反壟斷,持續發功,繼螞蟻金服之後的另一場重頭戲。將北京出手形容為北京政府不希望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是本末倒置。

北京究竟願不願意中國企業到海外上市?這是一個好問題。要到海外上賺老外的錢,套取外匯,目前有市場有承擔力消化滴滴出行般的巨無霸,的只有美國和香港兩途。美國上市重披露而輕監管,上市規條比香港輕鬆。

中國證券交易所的總市值已經是全世界第二(滬深加起來約10萬億,美國紐交所加納斯達克是40萬億),A股估值也很高,但A股是不是一個健康的市場呢?中國有很多金融產品,例如銀行發的債券很多都是圈子內的銀行持有,信貸風險從來沒有走出銀行圈裡面,這是不健康的。美國金融業發達的精髓就是利用財技將風險分散到全世界每一個角度,而不是單靠美國老百姓的血汗金錢來埋單。試看上次的環球金融海嘯,美國人將自己的房地產按揭打包再打包,然後賣到香港的迷債裡面,這才是投行的本事。

今天,中國企業融資仍需海外,單靠內循環目前尚不是時候。


(於2021年7月7日刊登於明報)

(圖片來源:明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