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投」不是港版「淡馬錫」
李家超在2022年的《施政報告》中宣告成立「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港投」),將特區政府「未來基金」下的「香港增長組合」(220億港元.下同)、「大灣區投資基金」(50億)、「策略性創科基金」(50億)和「共同投資基金」(300億),共620億,歸納統一管理。「港投」既繼承之前基金的目標,會投資於其他管理人的基金,但亦會直接入股一些既有益香港前途,又具備良好商業價值的香港土生企業。有人喻「港投」為港版「淡馬錫」,我不敢苟同。
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名字源自於馬來文Tasik,海洋的意思。新加坡在1969年脱離馬來亞獨立,1974年成立淡馬錫。創立時,從新加坡財政部接管了35家新加坡國內企業。當日,資產估值3.54億新元,今天淡馬錫的資產總值達3890億新元。
我曾在新加坡銀行界工作多年,對獅城的兩家主權基金:淡馬錫和GIC都有點認識。
淡馬錫的原始資產是當日政府在境內的主要控股企業,當中包括航空、銀行、碼頭、電訊和地產等俱戰略牲資產,淡馬锡焦點在國內。GIC管理的是國家的外匯儲備,投資單位是外幣,也很關注流動性,焦點在國外市場。雖然隨着新加坡這些年富起來,兩家主權基金荷包越來越豐厚,淡馬錫開始投資境外項目,有段時間非常熱衷於包括中國銀行業的金融機構,也曾垂青澳洲的礦業。淡馬錫近年鎩羽之作是投資FTX,導致管理層自動減薪。另方面,GIC也開始選擇性地投資一些流動性比較低的私募股權項目。
時評喜歡將香港和新加坡比較,在很多範疇上,新加坡的確是香港的競爭對手。但由於新加坡是一主權國家,周遭被回教國家包圍,商業考慮無可避免地也會牽涉到國防和外交。
淡馬錫肩負的國家任務,遠比「港投」重。新加坡的國策是:在俱戰略牲的行業,例如銀行、電訊和運輸,締造出世界級的龍頭企業。但很多時,政府背景令企業在鄰國進行收購時,出現很多阻滯。我當年服務的星展銀行,便曾在收購印尼銀行時,屢次碰釘。政治的現實是躲不開的,但新加坡政府仍然屢次重申淡馬錫的管理層是獨立和商業考慮為先。
有別於淡馬錫,「港投」承續特區政府的只是錢,並沒有繼承特區的任何企業。港府並沒有要求「港投」管理五橋一隧或機場。「港投」的政治色彩遠比淡馬錫輕。和「港投」的目標一樣,淡馬錫的目標也是跨代投資,為未來建幸福。但新加坡要考慮的因素可能比香港更廣泛和複雜。
(於2024年7月14日刊登於明報)
(圖片來源:灼見名家)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