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避震器的ETF
被動式投資(Passive Investment)自上世紀出台後,為投資者省了上萬億(美元,下同)的管理費。被動式投資的代表性產品是指數基金(Index Fund)和較後期出現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s, ETF)。雖然兩者投資方法接近,但也有一些重要的分別:
- ETF在交易所掛牌交易;指數基金像傳統基金般,投資者直接向基金公司購買或贖回;
- ETF可以在交易所交易時段,整天交易;但指數基金只可以在收市後,基金公司計算了資產值,才能進行購買新單位或出售舊單位;
- ETF的買賣像單一股票,受當時的供求影響,價格可以偏離資產值;指數基金的買賣像典型基金,價錢是按當日收市時的資產值計算的;
- ETF的最低投資額比指數基金低。
全世界最大指數基金公司 - 領航基金 - 的創始人,被市場稱為指數基金之父的約翰﹒博格爾(John Bogle,1929-2019),對ETF引發追逐分秒利潤買賣方法,非常反感。他認為這是導致近年市場波幅大增的原因之一,尤其是投機性極強的槓杆型(Leveraged)和反向(Inverse)ETF,前者是用槓杆將收益(或損蝕)擴大;後者是專門做空。
近期,有一種看似保守卻渗入了大量衍生工具元素的ETF,被稱為避震型(Buffer)的ETF。特點是投資者的資本受到某一程度的保障,例如100%或90%保本,但需要放棄超出某一個幅度的股票回報,例如一旦股票回報超出12%的時候,投資者的回報便會被封頂。基本設計是:投資在股價的上限出售了一個認購期權(call),用出售期權的溢金,在保底股價的下限買回一個認沽期權(put)。這些金融技倆,坦白說,對我一個衍生工具交易員出身的,只是小玩意而已。
有多人批評,這樣的基金,雖然滿足了投資者怕輸多於嗜嬴的心理,但卻有違投資股票的本意。從歷史數據看,這策畧雖然達到保本目標,但卻錯失了大牛市利潤。
後記:最近,全世界最大的ETF公司貝萊德集團(Blackrock),花了32億,收購了一家名叫Preqin的私募市場數據公司。這公司擁有很多對沖基金、私募基金、地產基金、基建基金等等另類投資(Alternative Investment)的數據。市場推測,貝萊德高價收購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建立一私募的指數,用作發行ETF的基礎。
ETF市場發展自今,已經慢慢脫離買賣容易和低費用的本質,市場應否響起警鐘呢?
(於2024年9月22日刊登於明報)
(圖片來源:明報)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