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人會用穩定幣?
上週金管局總裁余偉文在他的專欄《匯思》表達關注本港穩定幣的發展,有泡沫化的趨勢,一些上市公司本業與數碼資產無關,但只要宣稱有意開發穩定幣業務,股價便會被點石成金,余偉文對此表示擔心。
作為一種交易工具,成功與否,端看它的應用場景。換句話說; 我們得問消費者怎樣的情況下,會放棄用現金、八達通、信用卡、轉數快、PayMe、支付寳、騰訊支付……,而轉用穩定幣。且不論市場傳聞有數十家有興趣發行穩定幣的商戶,即使只有數家獲發牌,發行商要突圍而出,並不容易。
新產品來的獲客成本(Client Acquisition Cost),往住非常昂貴,電子數子產品,尤其如此。一些電商或金融機構本身已經累積了不少電子支付的客戶,他們最有條件推出自已的穩定幣,但這些客戶原來已經是甕中之鱉,平台已經在享用這些Captive Clients的資訊,如今要將這些流量轉換到一個比較間接的交易渠道,又是否化算呢?
在香港發行穩定幣的另一個考慮點是市場體積。全球的穩定幣市場超過九成是用美金作為單位。因為是交易工具,用家基於信心和交易方便,用量西瓜靠大邊的情況非常明顯。以美元穩定幣為例,USDT的市場佔有率便高近7成。論到市場的整體規模,目前全球穩定幣總發行量大約不過是2500億美元,尚低於JP Morgan 大通銀行的市值。
香港發行穩定幣如果是用美金單位,如何跟USDT競爭是一個問題。如果是用港元來作單位,港元的現鈔流通量大概是6干億港元(折約769億美元),穩定幣可以爭取到多少發行量呢?
當然,有人可能會辯稱,做生意量少但利潤高也能成功。發行USDT的Tether沒有公開它的盈利,但據聞很賺錢,因為它將部份的儲備投資在遠期和非國債級的債券上,這些利息收入非常可觀。然而,在新的監管環境底下,經營穩定幣的機構是否仍然可以享受這種盈利,大家很快為知曉。
盲炒穩定幣,短期搭車尚可以,長期實在太多不明朗因素。但我亦不敢排除穩定幣這出台已經十多年的舊產品,在政府加持下,可以殺出條血路。
(於2025年7月27日刊登於明報)
(圖片來源:灼見名家)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