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韓的天與地

朝鮮少主登基, 成為2011年最後的一宗國際大事. 南北韓分割只是略多於半個世紀的事情, 但是兩地的民生經濟發展卻是南轅北轍.

假期前, 倫敦合伙人轉介了一項秘魯的水力發電項目, 為了推廣項目, 我和倫敦同事跟秘魯客戶跑了一趟中國和韓國. 倫敦同事是70後的捷克人, 見證過“ 蘇東”波, 是死硬派的反共份子. 客戶是秘魯人, 本身是位成功商人, 經歷過軍事獨裁統治, 懂得如何在極權制度下賺錢. 兩位都是第一次踏足中韓. 聽一下不同背景的人怎樣看亞洲的發展, 啟發良多.

因為三峽工程, 中國現今已經是全球一個主要水利工程技術輸出國和投資者, 尤甚是在第三世界, 非常活躍. 在幾間大國企, 我們竟然碰上懂得說西班牙文的員工. 其中一位告訴我們, 南美生活十分愜意, 很享受那種步伐比較慢、享樂主義比較濃的生活. 外放三年, 返國之後, 倒有點不習慣.

在首爾, 我們見了韓國國內的主要電力公司, 漢江以南的新商業區, 矗立著超現代設計的摩天辦公大樓.

雖然是短暫居停, 訪客也感受到中國的經濟力量. 但比較北京和首爾的印象, 他們覺得首爾夜間燈光通明, 北京很多大街小巷倒是烏燈黑火. 我跟他們解釋, 從人均收入看, 中國仍然是一很窮的國家. 但是13億人口的國力, 一旦釋放出來, 總體自然很威猛.

話題轉到韓國的經濟實力, 韓國是首個亦是唯一一個晉身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亞洲小龍. 工業龍頭 『現代汽車』, 三十年前初出道時, 外型被譏為“百鳥歸巢”的抄襲, 近年『現代』已經躍身成為北美大眾化房車的第一位. 另一個例子; 論智能手機今天能夠與蘋果爭一日長短, 唯『三星』而已.

韓國國民英文水準普遍差, 是與外商溝通的絆腳石. 加上營商環境仍然排外, 但無礙他們發展自身經濟, 韓國雖然曾經是日本殖民地和中國附庸國, 但韓國人卻很以自己的(雖然是移植自中國的)文化為傲, 韓文是以24個字母為單位的拼音字, 韓國近年推行去漢化, 街上愈來愈少見漢字.

我問大家韓國經濟崛起的原因: 是北國苦寒令國民勤奮 (還記得李光耀說冷氣機是人類最偉大發明!)? 是專制政府令發展路上減少節外生枝? 是戰爭後重建製造高增長? 是官商合作; 政府、銀行和大企業聯手促進出口? 是民族性刻苦兼喜競爭?

我的韓國同事說: 是愛國. 韓國人素以愛國見稱. 上世紀九十年代, 亞洲金融風暴時, 韓國人維護國產汽車, 進口房車泊在街邊, 擋風玻璃常會被人砸爛. 愛國不是掛在口邊的, 即使在經濟最低迷的時候, 亦很少聽到韓國出現移民潮.

(於2012年1月9日刊登於明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