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人一個真正的强國人?

政局沉悶,經濟膠著,今回不談選舉,不說發財,且談一下人的問題,政治是眾人之事,歸根究地,好的社會的先決條件是好的市民,香港要走出今日的政治死胡同,需要的就是有獨立分析能力和自由思想的市民

大學時,受到劉曉波文章啟發,開始思考知識份子的良心和獨立性,轉眼三十多年,我一直覺得西方的知識份子比我們土產的,更能發揮社會良心的作用。

很多年之後,看陳寅恪先生的傳記,先生一生鼓吹獨立人格。晚年坎坷,受盡政治運動折磨,令我對這中國知識份子受權力壓迫感受更深。

漢朝皇帝是看不起儒生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 ”。儒的工作包括廟祝,後來發展成為教師醫生。因為他們文字能力高,所以便擔任“史”的工作。史也作“被使喚”的意思。而專制的皇帝看上儒家的一點就是:“有為人也考弟,而好犯上者,鮮也” 。語出論語.學而篇,意思是“他的為人,孝敬爹娘,敬愛師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人是很少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有過。”皇帝覺得專祟儒道的人是不會做反的。 蔣介石尊有能力卻不敢造反的曾國藩為偶像,大概也是這道理。

國學大家啟功先生認為:程朱也罷,陸王也罷,理學這一套東西實在是毫無道理。於國計民生一點影響和好處都沒有。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整天想,琢磨. 古代有這麼一個品種的竹竿是方的,他就說竹子是都圓的, 這為是什麼方的,他就坐那兒想,就格,就琢磨: 竹子怎麼就是方的? 可是,您就是格上十年、八年,它要圓還是圓,要方還是方。 王陽明就是這樣格物致知的。

程朱起,理學興,統治者最利害的地方就是將這些“儒家”的觀點,放進科舉裡,知識份子要做官就要接受這觀點。清毛奇齡讀四書,紮一個草人放在桌上,讀一句,打一下草人說“熹,汝誤矣!

胡適要打倒的孔家店,但重點不是孔子思想,而是宋明理學。這點和啟功的思想是相同的,然而,啟功認為全盤西化本身也有邏輯上的謬誤, 變化不應該替換,而是循序漸進。

我大學時唸工程,大三自選科選了一科莊子,因為覺得莊子的話漂亮,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聖人不死,大盜大止”

中國人,可能清醒比崛起更重要。

(2014721日刊登於明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