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分析佔中公投

我的老本行是做量化分析,英文叫quant,國內叫寛客,我是這樣分析622佔中公投結果的。

佔中公投有兩條議題,議題一是特首選舉方案議題二是如果政府方案不符合國際標準,立法會應否否決。我覺得第二個議題比第一個更加重要,此點容後再闡釋。

政治立場是一光譜,如果我們將投票結果歸納在親建制到支持激進民主這光譜上,可以得出下面的結果

 
議題
議題
不應否決
棄權
棄權
棄權
應否決
棄權
不應否決
支持其中一個方案

註:上面的分析是沒有考慮白票。

1是最支持建制的,4是最支持激進民主派的,我個人是投了3。

3個方案中,〝真普聯方案〞原先在5月6日〝佔中商討日〞投票中的排名第三,今次卻晉升至榜首,原因一方面是中間泛民派終於醒覺,發動大佬和傳媒拉票,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中間路線的選民覺得〝真普聯方案〞比其他方案溫和,而投棄權票則顯得不夠力度。其實選民有多了解這三方案的分別和含義呢?很多人投票是基於這三個方案的政治代表人物而己。

蔡子強覺得622公投結果是中間民主派重新爭取主導的一個契機;湯家驊覺得因為棄權票不夠,現在誰都只能支持激進民主派,我傾向支持蔡的看法,我相信大部分的香港人都不希望看到香港社會出現撕裂,造成今日的局面,負最大責任的是中央鐵皮一塊的手段,其次是無能的中間民主派,他們託大、活在過去的光環中、因為太多政治考慮、不敢提出一清晰的中間派路線。

現在讓我再分析佔中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自佔中出台後,長時間它的支持率是25%左右,5月6日的第三次佔中商討日,議程一早說好會在15項方案中選出3項,2565人參與投票但中間民主派掉以輕心,作為談判手段,各派系都綑綁在〝真普聯方案〞,  而忽略了第二第三位置的重要性,沒有動員拉票。由5月6日到6月22日,香港的政治環境風急浪高,先有國務院白皮書出台,再來新界東北土改撥款,加上建制幫腔的幫倒忙,佔中成了反建制的聚焦。

用數學去表達這個過程可以得出下面兩條公式:

公式一: 佔中 = 支持公民提名; 選民基礎是2565票

公式二: 反建制(a.k.a懼共)= 支持佔中; 選民基礎是70萬票

公式二代入公式一得出來的結果: 反建制 = 支持公民提名; 選民基礎是????

結論我相信連佔中三子當初也意想不到,年初的時候,有民意調查顯示,有接近一半的選民願意接受沒有公民提名的選舉方法,中央的霹靂的手段將民意趕向激進派的一邊,但我覺得事情是有迴轉的希望,我尊重某些人的意見,他們覺得共產黨是永不可信的,作為談判手段,要用一些最鮮明的旗幟吸收最大量的支持,才可以抵禦當權者,但我覺得如果因為這種態度而偏離基本法,香港將會為一場沒有戰場的政治戰爭而付出慘重代價。

 

(201477日刊登於明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