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再是金融麥加
香港曾經是大陸同胞眼中的金融麥加,俱往矣!
貿易發展局主辦為期兩日的<亞洲金融論壇>上月中完滿結幕。論壇演講嘉賓,粒粒皆星,包括前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伯南克。我因為事忙,只能夠選擇一些題材切身的環節參加。最近幾年參加論壇的內地來賓越來越多,大會準備了一大型印有論壇標誌的背景板,很多外地入場的,都會在這背景前攝影留念,對他們來說,有機會參加在香港舉辦的金融盛事,是值得紀念的。但坦白說,雖然貿發局辦事能力強,每年論壇台上嘉賓陣容鼎盛,但台下觀眾已經越來越平民化,很多本地金融才俊,忙於抓真銀,論壇的交際作用,對他們來說已經越來越低。
今天中環鬧市,滿佈內地金融精英,他們以各種身份在香港生活;有些是外資投行的海外僱員,有些是通過專才計劃移民本港,有些是在香港唸大學,畢業後留港發展。香港這個城市對他們來說,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
人固是如此,企業亦是一樣。IFC水牌染紅已經是舊事,大陸金融機構進駐香港,最早是商業銀行和他們附屬的証券公司,一般是以”XXX國際”冠名,接踵而來是証券行和資產管理公司,近期也有一些國有企業(包括地方政府的窗口公司)和民營企業公司計劃在香港開展金融業務,後者包括一些在內地從事互聯網業務的。
紅籌金融機構最先在香港開業,主要是服務國內客戶和在國際市場取經,也有一些是曲線以海外身份重返內地,申請牌照經營國內金融業務。中國金融業迄今仍然是分業經營,像商業銀行不可以經營証券業務。另方面政府的保護主義卻令一些不思進取的牌照擁有者(不論是銀行、証券、保險、資產管理、信託……賺取暴利),一些具野心卻苦無牌照門路的,便而退而求其次從海外着手。
大陸互聯網金融近年在發展可以說是都在浪尖上,這些經營者習慣了大陸經濟的野蠻生長,一旦跑到香港來,想法創新,敢於冒險,令我們這批在香港執業多年奉証監守則為圭臬的本土派臉青兼臉紅。
北方資本南下,對香港而言,有機亦有危。
機者:1.本地金融牌照有價; 2.香港可以成為金融產品製造商,為富起來的大陸同胞服務;3.中國資金跑出去,香港既是跳板亦是導航,直接或間接促進香港的服務行業。
危者:1.香港的監管制度會受到挑戰;2.純本地券商進一步被邊緣化,最令人担心的是本地從業員如果沒有國際和大陸關係,很難競爭。
政治上我支持河水不犯井水,香港和大陸的經濟發達程度和公民質素都不一樣,沒有必要採用同樣的政治制度;但經濟上,香港是一自由港,容許外國資金自由進出,又豈能單獨歧視祖國資本(我倒是支持限奶令,此事另文再述)。
宋朝是一個中華文化發展到巔峰的朝代,但國力上卻飽受北邊外族的侵略,後者的文化水平可能遠遠比前者低,但卻充滿生命力和進取心,今日如果我們不積極面對改變,歷史已經寫在牆上。
(於2016年2月4日刊登於明報)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