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總比兩極好 – 駁穆廸對香港負面評級


國際評級機構穆廸因為激進派入立法會, 擔心特區政府管治能力進一步下降, 對香港經濟前景發出警號.

首先, 大家不要會錯意, 評級機構其實不是經濟研究中心, 他們的主業是為發債體評級.  怎樣評級, 主要是將發債體的財務資料, 對比評級機構擁有的龐大數據庫, 從而算出這發債體違約機會率.  這基本上一個數據配對的工作.  當然, 一直以來他們對不少國家和發債體的經濟發表意見, 但他們從來不是以一個預測者見稱, 提出的都是倒後鏡中的大路的意見.  今次亦不例外. 

再者,  是否新的議員行動上會比舊的更激進?  難說! 退下的兩位激進派議員毓民和大舊都是製造戲劇效果的高手, 議事規則容許做的事, 上屆激進派已經做得八八九九, 再“發揮”的空間不大.   從政治光譜看, 有說立會現在是三分天下建制、傳統泛民和本土派.  果真如此, 傳統泛民倒成了建制爭取的對象, 如果和建制合作, 在某些事情, 尤其是與民生有關的, 成了大多數, 這未必是壞事.

很不幸, “拉布”已為成香港經濟停滯不前的最佳藉口, 但這真是香港經濟問題的全部嗎?  我們要問: 政府是否有能力避重就輕, 先通過一些不具爭議性的問題?  假設政府有全權分配資源, 政府的政策又是否萬應良藥?  香港過去的成功, 是仰賴民間智慧多於政府思維.  什麼時候我們開始開始都完全推倒昨日的我?

政治爭拗是否會影響經濟發展?  世事無絕對, 在經濟發長初期, 一言堂的強勢領導的確是可以提高效率.  但當經濟發展到某個成熟度, 人民富足了, 追求的東西不同, 簡單說:“沒有那麼易管”, 這是自然定律, 誰也得接受, 到了這階段便要追求民主氣氛下的活躍創造力.

一個很好的例子供大家參考: 以色列的政治制度是極度碎片化,  120席的國會議席中有15個政黨, 加上過去曾經成立過的政黨, 加起來超過100! 然而, 這樣並沒有窒息它在創新科技上的成就.   近年中國很多商人都積極與以色列的start-up合作, 由於以色列的本土市場小, 他們研發出來的科技很多時候都很難靠國內市場創值, 所以需要和一些擁有龐大市場的國家合作, 中國自然是首選.

我同意政治爭拗是香港社會的負累, 但面對新的一國兩制客觀政經環境;  陸港相對經濟地位的改變和年青一代在富裕的環境成長下的渴求, 香港擁有的真正選擇其實不多, 好的領導能夠大害化小害, 壞的就會小瑕變大疵.




(2016915日刊登於明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