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 星巴克在上海南京西路開了一所全球最大的烘焙工坊, 佔地二層近三萬呎, 很快便成為上海的熱門地標.
1999年1月, 星巴克在北京國貿中心開設內地第一間分店. 二十年以還, 中國是星巴克發展最快的海外市場. 星巴克打入中國, 一如既往賣的是生活趣味, 當年二十多人民幣一杯咖啡, 絕對是小白領的奢侈品.
近日, 大陸星巴克遭本地龍的衝擊, 上季業績首次出現下跌, 其中特別是在去年10月出台的瑞幸咖啡. 瑞幸咖啡的創始人是前神州租車的COO錢治亞. 他公開表示要用十億去教育中國的咖啡市場. 瑞幸咖啡主打性價比優於星巴克, 除了如何將最佳狀態的咖啡在最短時間送到客人手上之外, 亦非常關注咖啡的質素. 但是星巴克亦沒有束手, 今年8月2日宣佈和阿里巴巴合作, 利用阿里巴巴的物流團隊, 在北京和上海的三百多家門市推出外賣服務, 並計劃在年底前擴展至全國三十多個城市二仟多家門市. 大陸的咖啡零售業看來很快便會烽煙四起.
上海是中國的咖啡之都, 海派文化令她接受舶來品的能力特別強. 上海的咖啡館最早出現在十九世紀中葉的英法租界,由外國人經營, 主要客戶是洋水手. 魯迅的《革命咖啡館》文章, 形容咖啡館是可以兼看舞女出入的地方. 新中國成立初期, 上海咖啡館近乎消聲匿跡.
論全球的人均咖啡銷售量, 中國的市場潛力仍然很大. 根據統計, 芬蘭人平均每年消耗12仟克的咖啡豆, 其次是挪威、德國、意大利及法國. 美國這個星巴克發源地, 每年消耗4.2仟克, 中國人連100克也不到. 所以, 咖啡在中國的商機是很多人都看得到.
身為中國人, 我更鍾情於國飲 – 茶,
恨鐵不成鋼, 我更希望星巴克的真正對手應該是我們中國人的茶. 茶價經過上世紀的囤積居奇暴發升值之後, 現在有點燦爛歸於平靜. 但上茶館在全國已經非常普及, 人均消費上百元, 比比皆是, 金額絕對不比咖啡消費低. 說到要提升生活質素, 泡茶館比起泡咖啡館也許更合國情.
我五十歲前, 飲過的咖啡不出十杯, 茶才是我的生活小飲. 有段時間, 我和朋友努力研究如何將喝中國茶, 提升到像喝紅酒般的檔次, 甚至計劃弄過茶葉基金. 現實中卻波折重重, 標準化談何容易, 要走正路杜絕賺快錢是很難的.
(於2018年9月24日刊登於蘋果日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