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愈來愈像黃金

C:\Users\wcheu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Outlook\KINCFUED\XAUUSD Curncy (XAU-USD X-RATE)   2020-08-31 (2).jpg

受惠於避險和低息,黃金價格屢創新高,比特幣的價錢亦很堅挺。事實上,加密貨幣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生態。過往很多人憧憬比特幣在實體經濟的作用,例如作為流通的交易貨幣。今天比特幣已經愈來愈像黃金,而不像美鈔。


黃金和比特幣有幾個共通點:


  1. 供應有限 地球上已被開採的黃金估計大約是190公噸左右,每年的增幅少於2%;比特幣按始創人中本聰(化名)的設計,其新增供應量會隨時間下降,最終降至零,總量維持在2100萬枚。

  2. 沒有什麼工業用途 黃金主要用在首飾和央行儲備上,沒有什麼實際工業用途;比特幣在實體交易中所扮演的角色亦慢慢被各大央行推出的數碼貨幣所取代,以中國為例,人民銀行自己推出官方數碼貨幣DCEP,很明顯是不希望見到民間加密貨幣在實體經濟中佔一席位。

  3. 避險作用 上述兩個特點,都令比特幣和黃金成了避險投資工具。


比特幣會取代其他加密貨幣

加密貨幣未來會循兩個不同方向發展:從投資的角度,西瓜靠大邊,比特幣會慢慢取代其他加密貨幣,獨領風騷;從交易的角度,央行發行的數碼貨幣因為有政府加持的先天性優勢,會取代民間的代幣。 比特幣面世之初,自稱是功能代幣(Utility Token),而不是金融工具,避開很多監管。比特幣突然「瘋」行,殺監管機構一個措手不及,他們亦沒有很果斷地立例管制。數碼貨幣首次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ICO),製造了很多富翁,但亦令很多投資者損手。各地的監管機構有見及此,都密鑼緊鼓立例,首先將帶金融特質的代幣定位為證券型代幣(Securities Token),目的是讓證券的歸證券,虛擬的歸虛擬。既然不能夠完全消滅加密貨幣,只好將它列入自己的監管範圍內。 投資者期待政府落實市場守則 我投資了一個平台,是準備用證券型代幣來替一些私募債融資。傳統私募債經過幣化之後,有3個好處:一,通過適合的交易平台(Token Exchange)締造二手市場;二,貨幣是可以小份額交易,例如0.001板幣,增加投資靈活性;三,將傳統的文件用區塊鏈來儲存,增加可靠性。


(2020年8月28日刊登於明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