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恩浩瀚之餘

內地防疫措施180度轉彎,市場憧憬開關帶動經濟活動,恒指繼續過年前的牛氣,上試22,000點,股民和不少香港市民都額首稱慶。感謝皇恩浩瀚之餘, 容我擔當魔鬼代言人,潑一下泠水。

首先,中央轉態,我覺得是一如既往,政治考慮先於經濟。去年12月,大陸各處出現示威,維穩為先的中央自然感到壓力。習主席的新年賀詞,也提到要關注年青人和社會出現不同意見是理所當然的,甚至開年以來的外交活動,亦大減過往的戰狼味道。

生意人的角度,政治意識不重要,重要是穩定性和可預測性。 這一兩年北京一些重要措施,例如封殺補習社、打擊互聯網金融、收緊房地產資金鏈等等,從好的方面想,都是為了老伯姓的福祉,但執行時所產生的collateral damage,代價很大,惹人質疑達到同樣的目的是否有更好的方法。

我覺得主席是聰明的,明白民間疾苦抓問題很到位,但可能是革命情緒高漲,應了我們特首的一句:以結果為目標,執行上緩急往往失了分寸。當然,輔臣是否發揮作用 亦是關鍵。

然而中國人民是寬厚的,對政府的要求亦很卑微。但國家要進步,必須有人扮演一個善意批評者的角色。不然沒有制衡的政府,始終會闖下大禍。執掌權力的愈成功,它擁有的權力愈大,它未來犯大錯的機會便愈高。稍為讀一下中國歷史的,都會明白。上月(12月19日)國際關係學者林泉忠博士在本報《筆陣》中寫了一篇名為《從清零到放開――檢視中國防疫政策中的德先生與賽先生》的文章中,說明中央防疫中的一進一退,既不民主,亦不科學。我深有同感。

很不幸全球抗疫在早些時候淪為東西意識形態之爭。但客觀地看,除非中國可以和世界脫鈎,不然,清零的中國面對躺平的別國,肯定是吃虧的。解禁是遲早問題,但由零跳到一百開關初期付出的人命代價,確是令人痛心。大家在欣慶解封的同時,會否問:既有今日,亦何必當初呢?如果我們最終是要解封,分階段的執行會否減低痛苦呢?

自由行會是香港復甦的強心劑,別了封城令內地生產力重新投入社會,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利好因素,但長遠看,並未減低中國政策風險的risk premium。

(於2023年1月15日刊登於明報)

(圖片來源:灼見名家)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