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冷戰

經不離政,中美關係是今天全球經濟發展的最大變數。有很多評論認為雙方已進入冷戰期,就像上世紀二次大戰後的美蘇關係般,我倒覺得時移勢易,縱使中美是處於冷戰,這次的冷戰和上世紀的,有很大差異,亦很難言那一次更危險。

「冷戰」這詞源出何處呢?我在網上查了一下;首次用該術語來描述二戰後蘇聯及其衛星國與美國及其西歐盟國之間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是美國金融家和總統顧問伯納德﹒巴魯克(Bernard Baruch) 1947 年提出的。之前,《1984》的作者喬治﹒奧維爾(George Owell)在他的文章《You and the Atom Bond》中也使用了冷戰一詞, 意指 “...一個既不可征服又與鄰國永久處於抗狀態的國家...”。美蘇冷戰時期,一般是指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1991年蘇聯解體。

上一次冷戰,雖然大部份時間蘇聯的軍事力量和美國鼎足而立,但經濟上卻遠遠落後於美國。那陣子,全球供應鏈還未有出現,經濟上基本是各走各路,互相的倚賴性甚低。今天,中國仍然是世界工廠,是全球供應鏈重要的一環,美國的消費品間接或直接都滲入了中國成份。雖然近年美國努力切斷對中國的倚賴,但是因而付出的經濟代價,仍未完全在國內浮現。還有是中國這14億人口的市場和它正在冒升的中產消費者,美國的龍頭企業像蘋果和特斯拉又會否輕易放棄這塊肥肉?讀者不要誤會,我並不認同大陸有些小粉紅覺得中國市場的經濟利益會令美國屈服,我指出的只是兩次冷戰的外在因素不同之處。

其次,今天的軍事競賽,和上世紀也有很大差別。烏克蘭戰爭令大家進一步明白到今天的軍事衝突,科技比火藥更重要。事實上,早於中美公開在外交上互相攻擊,雙方的網絡兵已經在幕後交鋒多年。中國在蕊片技術上落後於美國,美國大力鉗制中國在高新科技上的發展,但趕狗入窮巷,因此給中國殺出一條血路也不定。

最後,台灣問題是這次冷戰和上一次最大不同之處。上一次冷戰期,發生了韓戰、古巴危機、柏林圍牆、越戰和蘇聯入侵阿富汗等衝突,但打的都是代理人戰爭,雙方從未在自己本土上開戰。戰爭很多時都是一個人的決定,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習主席視統一台灣為重中之重,中美正面開火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朝好的方面想,相比起上一次冷戰,我們看到較少的軍事操作。雖然雙方外交官的互罵,從未間斷過,我反而覺得虛則實之,實則虛之。大家吵吵罵罵,反而有機會幫助降溫。作為蟻民,拉拉扯扯總比動真槍來得好。

(於2023年4月30日刊登於明報)

(圖片來源:明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