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識與『資』慧無關

政府以散戶投資者的年紀和學識來界定銀行『不正當銷售』手法是否成立. 人情上, 這做法也許說得過去. 但如果讀者用同樣的邏輯去認定學識和投資智慧有直接關連, 就大錯特錯. 試以筆者親身接觸的個案為例:-

例子一:-

很多年前,我在加拿大工作, 服務的機構是全國第二大銀行。 主管整個交易室衍生工具交易的上司, 每年都將花紅通通放到短期國库票據(T-Bill)上. 信貸和利率風險都接近零. 聽同事說, 他後來在多倫多以北的湖區建了座房子, 做姜太公去也. 金融風暴與他有何干?

例子二:-

我的一位新加坡朋友, 任职某歐資投行亞洲主管. 每年出花紅,都會買一幢房子, 付首期之後, 用租金來供按揭. 簡單、直接、典型、傳統, 取『磚頭』而棄噱頭. 但也要現金流充裕、沒有套現的壓力、可以承受市场風險.

例子三:-

我有一私人銀行家朋友, 他服務的機構是全球數一數二的投行, 客戶當中有些是自身公司的合伙人. 這機構的合伙人在行內一向被視為精英, 家當是以八位美金數字算. 或許是自負加自信, 他們投資的策略, 一般都捨易取難, 專投資一些刁鑽的產品或項目,但成績一般來說都是很一般, 還好他們因為對自己的事業前途充滿信心, 虧損只是玩遊戲的娛樂费而已.

這些人和事都告訴大家, 投資手法不一定和學識出身有關, (自以為)懂的不一定做, 做了不一定贏. 更重要的是若果單以成敗論英雄, 上天更是盲目地公平. 難怪有舊同事認為交易室裡, 最重要的生命是那尾風水金魚.


(於2009年2月18日刊登於信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