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亞發』

時維二千零二年時, 香港和新加坡兩地都開放對沖基金零售市場, 任職銀行也有意思發展這方面的生意, 自己和一眾同事花了不少時間和歐美的對沖基金開會, 研究他們的投資策略, 從而『揀蟋』. 那時滿腦子都是在找尋『亞發』- Alpha.

Alpha者, 金融學上, 超越整體市場(例如恒指)的非系統回報. 既要有非份之得, 自然要付出非一般的獎勵. 對沖基金的基本管理年費是資產值的百份之二, 真正的主菜卻在於分紅. 一般而言, 基金表現在某個基本回報率(例如貨幣市場利率)之上, 基金經理可以從利潤中提取百份之二十作為獎金, 亦是常聽到的2/20.

今次的金融風暴, 聞說可能導致全球三份之一以上的對沖基金倒閉, 投資者對對沖基金的失望, 一方面源自表現、另一方面源自偏袒基金經理的贖回條款. 這次風暴中, 不少的對沖基金因為市場缺乏流通性, 手下很多資產不能套現, 被迫以『避免對餘下投資者造成不公平的影響』為理由, 而暫停贖回或有限制地贖回, 行內人叫這做Gating. 從投資者的角度看, 輸了錢不止, 連拿回剩餘的資金也要被諸多阻撓, 那跟與黑社會打交道有什麼分別? (過往贏錢是過往的事!)

市場艱鉅, 不少基金經理主動或被動地考慮調低收費. 2/20變作1.5/15, 甚至是0/25. 也有投資者要求基金經理要將更多的個人資金投資在基金裡面, 將基金經理的利益跟投資者綑綁在一起. 論經營環境, 未來對沖基金將會面對更加大的監管壓力, 再加上借貸困難, 失去槓桿效應之後, 要達到超高回報的難度更高.

然而我對這行業仍是充滿信心的. 早時, 看過一份歐洲商管名校INSEAD報告, 說未來的基金行業會兩極化, 一就是收費低廉, 例如指數基金(香港盈富基金和ETF等)、另一方就是收費高但提供一般人缺乏渠道參與的投資遊戲, 如私募基金等, 後者都是標榜絕對收益(Absolute Return). 我同意這看法, 畢竟平白付百份之二的管理費去購買一些『大路』的股票基金, 不如花多一些錢去找尋一些自己沒有能力參與的投資工具, 最重要的是這些基金經理能否說服投資者, 他們擁有的投資或資訊優勢.

金融風暴證明, 絕對收益並不等同絕對正收益, 對沖基金亦不一定可以在大跌市中獨善其身. 但長遠看, 對沖基金在去蕪存菁之後, 再加上一些比較持平的條款, 往後仍是不乏支持者的.


註:- 開放者是附帶若干條件, 如保本要求、最低投資額和通過Fund of Fund的形式來分散風險, 功夫是做了不少, 卻最終零售市場的接受程度只是一般.

(於2009年2月11日刊登於信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