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山大地震》談到中國電影業的商機

一直都很喜歡馮小剛的電影, 他是一個真正懂說故事人, 也不故扮高深.

《唐山大地震》既不是科幻片, 亦不是政治片, 倒是一部夠水準的文藝片. 影片的特技坦白說追不上國際水平, 片中描述的年代, 是毛澤東去世後的三十年的開放改革年代, 但刻劃中國政治只是點到即止, 更談不上批判.

地震本身不具感人的因素(想像如果南極發生地震, 你會流淚嗎?), 感動來自地震所引發的人間有情. 影片中, 地震不過是一個引子. 感人的地方是: 卑微的人在努力改善生活時遇到的挫敗和成功.

片中描述開放改革的中國社會現象, 縱度很寬; 深圳特區、富戶別墅、衣錦還鄉、全民學英文、男女性觀念、移民等等. 中國人對經濟開放下的力爭上游, 也許比對地震的劫後餘生, 感受更深.

作為一部文藝片, 天災和經濟機遇都只是襯托而已, 真正的張力來自夫妻的鶼鰈情深、孖生兄妹的相濡以沬、養父母跟養女的關係、男女之間的情與慾, 這些都是老掉大牙卻賺人熱淚的題材.

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 二千多年無數代的中國人都在儒家思想中成長. 我們一直都擺脫不了三綱五常的包袱, 影片中的母(父)慈子(女)孝, 重複又重複顯現在我們眼前. 戲院裡坐在我旁邊的是數位洋人觀眾, 很明顯, 這些催淚場並沒有造成那麼大的震撼.

* * *

《唐山大地震》的出品人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早些時候在深圳上市(有人說馮小剛是華誼兄弟最值錢的資產), 公司市盈率一下子沖上過百, 今天的大陸電影市場就像二十年前的香港, 欣欣向榮.

我最近看過一個投資計劃書, 建議在中國大陸大小城市投資影院, 熟悉國內電影界的朋友告訴我, 中國電影的入場觀眾人數近年大幅上升, 但市場空間仍是很大, 中國人口是美國的三倍有多, 但去年的票房總收入僅是九億多美元, 是美國的十份之一. 之前有人擔心中國盜版成風, 那會有人花十倍於盜版影碟的價錢去上影院. 後來發現, 上電影院已經發展成為一種生活體驗, 不再是觀賞一個故事那麼簡單.

《唐山大地震》亦引入了近年愈來愈流行的Product Placement商業手法, 就是在影片中軟推銷一些品牌 – “劍南春”、“寶馬汽車”、“中國人壽”等等. 在電影或電視劇裡面上推銷商品是國際市場的趨勢, 《變形金剛》(Transformer)賣的就是GM、《石破天驚》(The Rock) 賣的就是Fedex. 馮少剛的另一名作《天下無賊》, 據聞單靠寶馬汽車的廣告費已經支付了影片成本的大部份.


(於2010年8月6日刊登於明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