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偽術

藝術品拍賣市場近日是東風壓倒西風, 以字畫為例,中國字畫拍賣已進入億元時代, 和外國畫家的差距已逐漸拉近 (見附表).

藝術品既是消費品亦是投資品. 消費品者, 收藏家在擁有這件寶貝的時候,可以從觀賞中獲得樂趣, 跟看電影和聽音樂會沒有兩樣; 投資品者, 這些藝術品具升值能力, 尤其是年代久遠或存世有限的稀品.

其實古董的價值是在於美、抑或是在於古? 這是一個很值得商榷的問題, 如果答案是前者, 只要創作者技藝超凡, 作品巧奪天工, 是昨天剛完成抑或是五百年前完成? 是姓張的做、抑或是姓章的做? 其藝術價值都是一樣.

最近讀了國內名記者吳樹花了5年時間走訪了近百位收藏界人士寫成的《誰在收藏中國》, 書中揭發了當代中國文物交易市場的黑暗面, 是一部長篇記實作品, 看完之後, 對中國市場為什麼充斥了那麼多偽術品加深了認識.

啟功先生(1912-2005)是中國當代書畫名家, 逛過北京琉璃廠或潘家園的人都會驚覺啟功先生的字鋪天蓆地, 要寫那麼多字, 大概先生窮一生整天坐在案前寫也寫不完. 啟功先生曾經說過有些膺品比自己一些失準之作還好.

畫家、書法家都是人, 畢生的作品大概可分上中下三品; 給學生示範和應酬之作, 寫來漫不經心, 水準參差在所難免, 是所為下品; 遇上神來之筆, 靈感和精神狀態擦出火花, 締造出不可多得的上品, 其餘水準之作應列於中品而已. 結論是真假不一定反映藝術含金量.

如果視藝術品為投資, 我們便不能不考慮產品市場的運作. 藝術品市場發展至今, 仍然非常依賴中介人. 中介人的功能包括品質檢定和提供交易平台. 拍賣商和畫廊是文物市場兩個最吃重的中介人, 但兩個行業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壟斷. 佳士得和蘇富比是高端收藏品的主要拍賣行. 國際上的知名畫廊亦控制了很多著名藝術家的代理權, 有些畫廊甚至可以左右那個收藏家可以獲『分配』到熱門藝術品.

藝術品市場的另一個缺點是沒有標準, 這先天性的缺憾亦可以說是優點, 因為沒有標準, 便給投資者很大想像空間, 有機會“撿漏兒”. 中國現在有超過二千間文物拍賣公司, 近年坊間出現很多偽拍濫鑑的情況. 再加上近年用藝術品送禮成風, 有些畫廊淪為洗錢工具, 作品真偽難分, 價錢亦是亂喊一通.

再者, 藝術品的供應亦受近年高仿品泛濫影響, 坊間的做偽技術愈來愈高. 市場上, 頻頻見到同樣的古玩重複出現在拍賣會上, 另方面盜掘和盜撈令很多原以為很珍貴的古董變得成行成市. 中國那麼多年的歷史, 很多黃土下都是古蹟、很多海床都有沉船.

雖然市場風高浪急, 但中國富起來令中國藝術品卓然有價是一不辯的事實. 至於國民文化修養有否提高則是另一回事. 今天中國每60萬人享有一博物館, 法國是每1萬人享有一博物館, 是中國的60倍.

《2006-2010年中外藝術家全球拍賣最高價格對比》



* 2010年時間截止11月份

(於2010年12月1日刊登於信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