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價格和股票市場的分別

2010年,中國A股下跌了30%,表現列全球主要股市榜尾,有評論家用〝難堪〞來形容股市的表現。 (註一)有人問:一個當頭起的經濟,為什麼股市的表現這麼差呢?是不是反映市場不健康呢?

首先,經濟增長和股票價格的關係一直被誇大,股票價格是反應資金和投資工具的供求關係。2月21日《華爾街日報》,作者Peter Stein引用野村證券的研究報告,說明過去20年亞太股票市場回報和GDP增長並沒有明確關係,原因包括新興市場的GDP增長主要來自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不一定代表高回報率,此外,公司管治不足亦是新興市場的一個弱點。

短短30年,中國股市從無到有,市值由小到大,更曾一度是全世界最高市值的股市,但在〝半鳥籠〞經濟框框下,投資心態仍然是很落後。

股票市場的功能是作為資金流通的平台,為有資金需要的企業和投資者互通有無,股價上升不是市場的先天義務,集資能力和提供一個透明和公平的交易平台才是它的責任。

80年代中期,中國主要城市的中小企業開始出現股份制試點,設立股份有限公司。未幾,一些股份持有者便開始了自發的股票轉讓,由於沒有固定的交易場所,股票的私下交易存在着很多的投機和欺詐成分。為了解決股票的流通問題,1986年,上海試為了股票的公開櫃台交易。真正的交易所 -上海證券交易所要到了1990年11月才正式成立。1991年7月,深圳證券交易所也正式開業。上交所1992年5月全面放開股價,實行自由競價交易,初期股價波動幅度很大,一年之間上證指數上落超過1000點。 (註二)

多年來,〝上升的股市才是健康的股市〞這謬誤己經深入民心,即使金融官員推出一項新產品時,亦相信必要賣個滿堂紅才算是成功,深圳的創業板便是一例。雖然稱作創業板,但中國證監會和交易所為了保證開紅盤,在篩選首批公司上市時, 對公司的財務業績要求甚高,這種〝升即是好〞的偏見亦反映在IPO市場。2010年,在中國有340多隻新股上市,造就了近千個億萬富翁,市盈率上市之後衝上過百屢見不鮮,上市過程中找尋雙方之間的一個公平價格(Price Discovery)根本不存在。

投資者和監管機構的另一個盲點是迷信供求,由於着緊股價表現,股票的供求備受官方和民間關注,2005年股改(全流通)出台時,大家都緊張〝非流通股〞一旦湧入市場,會否做成股災?到了今天,〝大小非〞快將解禁,股民又再擔心股票供應出現過盛。總之管他市場不市場,股價上升才是最重要。
,
和發達國家不一樣,中國股票投資者仍是以散戶為主。值得欣慰的是,去年股價雖然大幅調整,普羅股民卻愈來愈寵辱不驚,比起上一個大熊市時,股民上京抗議,已經進步不少。 (註三)


註一:蒯繼元,《中國股市二十年的難堪》,2011年1月23日《亞洲週刊》

註二:本上部分內容參考 郭田勇/趙曉玲,《中國股市發展的歷史進程》,2008年6月27日《華夏時報》

註三:中國股市在2001年6月進入熊市,一直到2005年6月才復甦,上證指數由 2245点跌至998点,曆時48個月,最大跌幅達55%。其間我往北京證監會開會,在它的舊辦公樓前,不時可以見到外地股民上京在門前靜坐。

(於2011年2月28日刊登於明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