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頻眼中的香港

的大陸政治新聞啟蒙是上世紀80年代《明報》丁望主編國情版早年, 大部份香港報紙的大陸政文章, 作者都帶點遺民心態 1949流落香港的內地文人, 因為受個人經歷影響, 都帶點主觀的政治包袱甚至是偏見, 他們包括司馬長風、項莊、沙翁(倪匡)和金庸.  

90年代, 尤其是六四之後, 出現了一批新的流亡海外的大陸知識份子, 很自然, 他們也成了國情專家.   由於是在中共建國後長大, 看事情有他們的一套, 更能反映新一代的看法他們出版的刊物也風行一時, 據說有些甚至成了內參的讀物, 當中比較著名的要算是《多維網》和《明鏡》系列的作者和創辦人何頻和高新踏入新世紀, 大陸人到海外旅行已經是稀鬆平常的事, 這些國內看不到的禁書都成了他們的獵奇讀物, 甚至是手信.   特別是有關領導人的生活(或性生活), 畢竟偷窺是人性.

發展至今, 在大陸遊客必到的購物區如銅鑼灣、尖沙咀, 甚至機場, 這些《習……私聞》、《李……不為人知的傳記》已經成行成市, 內容翻炒又翻炒, 有書也有雜誌, 售價依然高俏何頻的文章我讀得不少, 比起大部份的東施效颦, 水平仍是高的但是多年之後, 要說的都說過了, 觀點難免有點重覆, 但整個立論系統我仍然是認同的.   何頻不知是否年紀漸長, 近日主張沒有那麼偏激.   他在近作《可以確定的中國未來》提出: 中國最終一定會走向民主, 而且不用通過暴力

何頻1965年生於大陸, 17歲開始從事新聞工作六四期間被中共指控在北京飯店提供消息予香港報紙記者出國後, 1999年在加拿大創辦《多維網》, 後來因為和合伙人意見不合離開, 創立《明鏡》, 集網上網下媒體於一身.

他說: “感謝中宣部, 它使《明鏡》出版的刊物在大陸成了珍稀物品我不想將《明鏡》做得很大, 也不想它成為領域的領袖, 做大犧牲太多自尊, 我只想做一個共行者、嘗試者”.

“有一天, 我這本書會被丟進垃圾堆, 因為這本書討論的只是文明社會的一些基本要求, 對子孫們沒有多少價值, 他們也不會理解我們曾經生活在這麼的一個年代!
香港在中國走向民主中扮演的角色何頻也有他的看法:“香港是內地人的避難所、自由的彼岸、民主的所在地, 但卻不是中國民主的導航, 因為香港從來沒有意慾去代表國家(反之, 受挫折時會出現一些去中國化的港獨思想).   香港有的是高效率卻自我太監化的行政系統、道德化而缺乏洞察力的反對派和張牙舞爪的左棍”.

“香港的殖民地背景被一些自稱愛國人仕視為歷史的羞恥事實上, 香港給中國人獻上的是可以遠眺西方世界的窗口, 對中國現代化的貢獻超過中國任何一個城市.   今天, 香港又是中國的一個政治特區, 有充分條件實行民主, 成為中國政治文明的先行者正是因此, 我們賦予香港更高的期待, 香港需要更深厚的文化思想資源、需要有洞察力的媒體人、需要有寬廣視野的政治領袖、需要更多有獨立判斷力的市民, 以免中國的民主希望擱在香港的淺灘上”.

看香港的政制爭拗和經濟發展, 如果能夠戴一頂中國人的帽子, 是比較容易釋懷 - 這是我說的.


(2014125日刊登於信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