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沒有土產對沖基金經理?



早前接受香港財經分析師學會(HKSFA)的訪問, 主持人詹偉基問了一個問題:“香港為什麼沒有土產對沖基金經理?”, 時間也接不上咀, 因為這問題牽涉到市場、機構、 營商環境和.  基本上, 先有市場, 後有機構, 最後才有人才. 

市場機會.  香港股票市場以交易額計是亞洲第四大, 緊隨中國、日本和韓國之後.   外匯市場亦很蓬勃, 債券交投亦很活躍, 後者主要是美元債券;   港元債券, 一則交投量少, 二則種類不多, 不是對沖基金的投資對象.  在眾多的對沖基金投資策略中, 股票和宏觀基金是較容易在香港立足.   其他在外國很普通的種類, 例如statistical arbitrage, event driven, convertible bond arbitrage等等, 都因為市場流通量差,  要做短盤並不容易, 巧婦難為無米炊.  由是之故, 真真正正投資本地市場對沖基金策略選擇並不多.  

至於機構,  香港有不少家對沖基金, 但有多少家是在本港作投資決定的呢?  近年, 海外對沖基金在香港設立分公司的為數不少, 這些分公司多是負責銷售和售後服務.   針對亞洲愈來愈多的機構投資者, 也有一些在香港搜集市場資訊, 真正在香港操盤的並不多. 

營商環境, 香港和新加坡是在區內爭取對沖基金公司生意的兩個激烈競爭對手.  新加坡過去在稅務上有少少的優勢, 近年這些優勢已經不明顯.  有些基金經理是著緊居住環境, 例如空氣質素、餘活動和孩子教育.  這方面於成了家和還是單身的對沖基金經理的看法便有很大的分別.   我認識一些擁有年輕家庭的對沖基金經理, 因為太太的偏好, 最終在新加坡落戶, 反之單身就更受香港這個五光十色的國際都會吸引.  香港要吸引國際企業包括對沖基金來港開業, 如何變得更人居是很重要的.

回到人材的問題.   有些人心香港沒有培養足夠的素金融從業員.  我有機會在香港的名牌大學也講過幾堂量金融(Quantitative Finance)的課,  這些學科曾經吸引很多尖子入讀.  我覺得香港學生的質素完全不比其他國家, 反之在和學生溝通時, 我感受到今天學生比我唸書那年代成熟很多.   記得有一課是談有關信貸衍生工具的, 教授在課前安排學生一些問題,  問得很到位.  我初時以為是教授做枚, 後來才發覺是學生們做了功課.   誰說香港的學生不能呢? 

要成為對沖基金經理, 很多時候都要加入一些大型金融機構, 先走sell side這條路,  例如投行的交易部門作磨鍊.  始終sell side的環境, 接觸面廣, 訓練更深入.  如果您拿不到入場券進入投行, 你的潛力有可能永遠不會被發掘.   我任職銀行時也招聘過不少香港大學畢業生, 坦白說, 香港土生土長的大學生在面試中是比較吃虧的, 他們一般沒有那麼於表達自己.   然而, 吊詭的是, 溝通能力在一般的職場可能很重要, 但是在對沖基金行業,  卻不一定.  我認識不少對沖基金經理都是性格孤癖、我行我素的.  其如是, 面對市場時, 才有數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 

總括而言, 我覺得香港缺乏土生土長的基金經理是因為市場仍未成熟, 本土人才缺乏入職機會, 不一定是香港人比不上外國.

(2014616日刊登於信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