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無敵
女兒家予申請入讀美國著名寄宿中學,
競爭激烈, 絕不比在香港入讀名校容易.
對手很多都是國內家底厚、成績佳, 在虎爸虎媽的調教下十八般武藝件件皆精的小孩, 再加上下過苦功,考SSAT(美國中學生的學能測驗)的成績都是接近滿分. 作為一種經歷, 讓家予明白真實世界的弱肉強食, 未嘗不是好事.
女兒事後問我:“爸, 外面的競爭那麼激烈, 作為香港人, 有什麼優勢呢?”.
我想了一想, 告訴她:“寬容”.
香港最近在全球競爭力排行榜中排名下跌, 成了報章頭條.
這些排行榜五花八門, 套句曾鈺成主席的話:“每個提起我們缺點的人, 我們都應該感謝他. 但是也不用太過認真.”但是不認還須認, 如何面對(再不說迎接)祖國的崛起, 是每一個關心香港前途的人心底裡都在問.
香港作為一個成熟的經濟, 增長率比發展中的經濟為低是正常的. 走得前, 基數高, 未來增長率自然沒有早期那麼出色.
撇開起步點不論, 一些香港過去擁有的獨特優勢, 的確在新中國裡面亦會慢慢退色. 前海兩年前出台, 很多人都擔心香港會被邊緣化; 到了上海免稅區, 中央開放經濟的決心和不願意將全部的籌碼都壓在香港, 愈來愈明顯, 這是可以理解的.
香港人也不用妄自菲薄, 我認識一位國內朋友, 女兒去年高考成績勉強是可以考入北大清華的, 但她的志願卻是來香港的城市大學選讀商科. 從大學的排名來看, 絕對是捨高就低, 然而她很響往香港的國際視野和體驗. 當然另外一個考慮是移民, 因為四年大學之後, 畢業學如果在香港找到工作, 再多三年後便可以拿到香港的身份證, 成為香港永久居民, 之後的出路便更寬.
中國近年經濟崛起, 因為規模龐大, 實在很攝人. 但是, 我覺得我們絕對可以站得更高更遠一點, 五十年後的香港人是怎樣的呢? 不一定要是我們般土生土長在香港受教育的, 有很多是新移民的下一代.
不少經濟研究都指出, 新移民的第二代是最俱競爭力的, 他們既繼承了上一代吃苦和冒險精神, 再加上得到比父母親更高的教育, 加起來便可以很厲害.
怎樣界定香港人呢? 是用出身地點? 是用身份證?
還是用價值觀? 有人說香港沒有文化, 只有文明. 文明其實就是一套大眾接受的價值觀. 我寧願香港是一個海納百川、貫通中西的城市. 五十年後的香港人, 可以是在天津出世、在美國長春滕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在香港任職跨國公司、住滿七年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分證後、孩子在香港出世, 非常享受這地方的自由和活力, 亦以身為香港人為榮.
我並不支持本土派.
(於2014年6月23日刊登於明報)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