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衝擊IPO


香港財經分析師學會(HKSFA)邀請我就金融科技如何影響投行業務做了一個簡單的訪問, 我慣常地詞不達意, 事後想起來, 不如將思緒整理一下, 成了下面這篇《翼的聯想》.

要分析金融科技(FinTech)對投行業務的影響, 首先我覺得必先也正名乎.  投行業務其實包攬的範圍很廣, 由提供顧問服務的併購業務, 到結構性產品銷售到自營買賣.  不同的業務受金融科技的衝擊各異, 一般來說, 顧問服務以人為本, 不容易被機器取代; 反之銷售和造市商(market making)業務就較容易受科技影響, 甚至取代.

下面我且用公司上市(IPO)來做一個例子:- 

公司要上市, 首先是主管客戶關係的銀行家(relationship banker)和客戶摸摸底, 銀行需要瞭解客戶的需要和財務狀況以提供一個最合適的融資方案.   客戶也要明白上市過程之中的費用和對公司架構的影響, 最後如果雙方都同意上市, 那麼ECM(股票資本市場部)的同事便會進場, 整理公司的財務資料以附合聯交所的上市規則, 同時引進律師和會計師配合工作.  這工序是頗標準化的, 遞交上市申請表格AI之後, 聯交所也許會提出很多問題,   ECM的同事便要見招拆招. 假若諸事順利, 便要把握時機將項目推出市場. 

一般人理解的IPO, 其實是指散戶認購部份, 一般是佔擬上市公司新發行招股額的10%而已, 原則上90%的股份都是通過所謂的國際配售. 國際配售是由簿記管理(book running)的銀行負責的, 過程中包括路演, 將公司推界給世界各地的機構投資者.  以今天的科技, 路演這個過程完全可以由視頻會議所取代, 從投資者的角度, 如果可以共同分享其他投資人提問的問題, 對項目的瞭解亦可以更深入. 

假設路演反應理想, 公司便會進行IPO.  IPO完結後, 簿記管理人(bookrunner)知道最終定單數量和分佈.  配售一般都會出現超額認購, 因為證券銷售員在推銷股票的時候, 都會遊說客戶在落單時多落一點, 所以如果最終的反應只是一至兩倍的超額認購, 基本上是接近失敗的.  因為很多下單的客戶都不希望足額全收, 當然所有投資者都是貪心和燒熱灶的, 如果這個項目反應超級良好, 客戶便不會介意被分配全數的申請額.  分配額度理論上可以很高透明度很機械化的, 完全由科技取代的.  但是銀行不一定希望如此, 因為這一來便難以利用配額去討好客戶, 為未來的生意鋪路. 

上市過程中的路演和配售都可以電子化,   剩下來真正科技取代不到的部份就是前期顧問工作和回答準備上市時聯交所提出的問題, 後者, 其實從監管的角度也可以有嶄新的想法.下次有機會再談.

(2016623日刊登於明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