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貴沒道理
香港的聯交所近日飽受壓力要出手阻止“啤”殼活動. 其實殼價飆升這是香港金融市場染紅的另一例. 大陸市場的一個怪現象就是牌照有價, 由於長時間金融市場都是以監管為主導,
政府容許你做什麼, 你就擁有這生意的渠道. 而其他沒有牌照的人, 需要借用你的渠道來做生意, 便要付出昂貴渠道費. 銀行如是、證券公司如是、上市公司身份也如是.
如果我們將這個問題聚焦在A股, 便會發現有幾個怪現象:-
1.
大陸股市借殼成風, 在西方市場, 通過退市重組併購來優化股權是最自然不過的事. 而大部份好的企業由於自身具備上市條件, 很少會花錢借殼上市.
2.
說香港的主板殼價六七億高嗎? 滬深的殼價是動輒以十億計. 由於殼價有市, 爛得透的*ST上市公司都成了買殼的目標, 永遠有些股壇釘子戶在死守,
股價跌不下去.
3.
長久以來, 政府都盲目相信市場價格和股票量的供求有直接的關係, 每當股價偏軟時, 便冀望利用減少新股上市來支持股價. 這當然是一廂情願. 由於IPO的候車時間很長, 形成很多業務符合上市標準的公司, 都退而求其次借殼上市;
4.
上市公司的身份是一種光環,
很多地方政府都視擁有上市公司企業為政績, 之前新三板火熱, 上市費用不過是區區的二三百萬, 但很多地方政府都願意負擔一半的費用,
主要是希望在成績表上多一兩家上市企業.
5.
大盤股價被低估, 反而低價股偏高, 這和國際市場是剛剛相反的. 很多人覺得與其花時間做基本研究, 不如花時間去找重組股.
殼為什麼那麼貴? 貴是因為上市難; 上市為什麼那麼難? 難是因為政府要保障小投資者! 但政府最後往往好心做壞事.
政府控制上市渠道, 一是偏重審批, 一是偏重披露. 兩端之間有很多種組合. 美國行的是註冊制, 大陸目前行的是審批制,
香港行的是半審批半註冊. 大陸股市談註冊制談了很多年, 市場現在還有800多隻待上市的公司,
有人擔心如果真的盲目推行註冊制, 在排隊的公司通過註冊制洶湧上市, 衝擊市場.
我理想的商業社會中, 殼是應該不值錢的, 任何公司如果有興趣掛牌, 都可以掛牌. 公司只需將財務狀況和經營前景準確地反映給小投資者. 如果這公司本身是一壞蘋果, 上市之後, 亦無可能達到融資的目標, 他們也不會願意付出一個昂貴的殼價. 上市和退市都應該能夠做到暢通無阻, 有些上市公司覺得估值被長期低估, 要打退堂鼓亦是理所當然的.
世界當然沒有那麼理想, 所以監管者覺得要保護小投資者, 但監管真的保護到投資者嗎? 還是製造了很多“尋租者”? 監管成本高而效率低. 如果政府真是很擔心小市民受騙, 並且得到社會大部份人的支持, 監管者可以將上市的條件定很高, 但很清晰, 不達標就不准上市, 沒有例外. 其他就靠風險披露, 將選擇權交回投資者手中.
當然有人會抱怨, 這樣香港會少了很多上市公司、少了很多投行僱員.
(於2016年7月7日刊登於明報)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