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貸危機今昔


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廣東省政府子公司廣東國際信託(GITIC,簡稱廣信)資不低債宣佈破產,是中國第一家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國企金融機構破產,此事在境外引起很大震盪,導致投資者聞ITIC色變,紅企借貸成本暴增。

所謂國際信託投資公司(international trust and investment company)是上世紀80年代大陸各級政府很流行的境外窗口公司設計,很多後來都發展成為綜合企業,包括廣為人知後期通過反收購在香港上市的中信集團。

當年領導廣信債務重整是今天中央反貪大員副總理王岐山。1998年,王岐山臨危受命擔任廣東省常務副省長,時省轄下的非銀行的金融機構欠資超過1000億人民幣,王岐山拿出廣信破產和越海重組方案,見其魄力和信心。有不少外資銀行不甘為貸款撇帳,多方向中國政府施壓,然而都給王岐山頂下去。清盤手續上和高透明度和合法合規,為時評所讚許。當然凡事都有相反意見,有紅企老闆向我抱怨:廣信破產導致所有大陸企業的美元債成本上升,國家整體經濟損失又豈止是千億!

標普上週相繼下調香港和中國的信用評級,理由是中國信貸情況轉差,陸港關係密切,因而受波連。外國分析家關注大陸債務高槓桿已有一段時間,選擇這個時候來降級是有點費而所思,因為近期大陸數據顯示國家減產能去槓桿漸見成效。

降級之後,特區官員照例出來唱反調,稱標普和穆廸的做法不合理,作為地方政府,特區也不好對國家的經濟狀況指東話西,所以特區官員的反應是低調的。港府連年出現財政盈餘,特區政府並不依賴發外債集資。降級對香港實質經濟影響不大。上週五港股收低,只是借勢而已。
標普將香港的評級由AAA調低至AA+,但是AA+在亞洲國家中仍然是超頂級的,僅比新加坡為低,比日本、南韓和台灣都要高,這些高質素的投資級國家,評級的上落只是供參考而已。真正要命的是投資級(investment grade)與非投資級的兩者差異,因為這些會直接影響到基金經理能否持有,通常BBB以下便視為非投資級債券。

評級機構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替發債企業作評級,它的江湖地位建基於它的客觀性和中立性行(亦有部份源自它擁有的大量數據),然而因為它的收入來自發債體,有明顯的利益衝突,就像老闆給錢你告訴大家他有多漂亮!10年前,因為評級機構用數學模式給大量CDO等的結構信貸產品發表評級,導致機構投資者大量入市,但海嘯一到,這些數學模式完全經不起考驗,反而暴露了評級機構因為幫助結構產品發行而賺取大量的費用,事發後受人攻擊,但行業的改革到今天仍然是偶聞樓梯嚮未見人影。

後記:上期文章<校園事,校園了>誤將仁良當炳良,僅向兩位張先生致歉。


(2017925日刊登於蘋果日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