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消滅劏房淪為形象工程

如果這世界上沒有美國,中國是否全世界最偉大的國家呢? 如果這世界沒有林鄭月娥,香港的一國兩制底下是否可以永續不朽呢? 如果香港沒有劏房,是否特區的房屋問題便一掃而空呢? 讀者也好市民也好都是懶惰的,分析問題太深入是很勞累的,施政者亦很樂意偷換概念,將非者之非變作成自身的是。

根據政府委任的「檔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三月底提交的報告,全香港有接近23萬人居於劏房,而位於樓齡15年以上私人樓宇的房間共100,943間。劏房戶的每月入息中位數為1.5萬元(超過2萬元的佔37.6%),劏房租金的中位數,大約是5,000元。換句話說,以中位數計,劏房戶大概花了三分一的收入在租金上,這和一般「上車戶」的供樓支出佔收入比例相若。

劏房當然是香港這個先進城市的黑暗面。中聯辦駱主任落區視察劏房,近年非常緊貼中央的林鄭,跟隨在施政報告上作出回應。但劏房的存在,除了是公屋供應不足,排隊上樓曠日彌久外,亦有一些住戶是因為在市區工作,工時漫長,不想長途跋涉往返北區的住所。劏房的存在解決了部份人的需要。

不要弄錯,我是一個social liberal。作為一個富裕城市的管理人,特區政府有責任去為每一個香港人提供一個有體面的最低的生活保障。香港首家針對劏房的社企「要有光」2010年創立時,我也曾替項目站台。「要有光」初心是要令每一個家庭都住在能看到陽光的居所裏。創始人余偉業由一個單位做起,今天已經管理了140單位。但開風氣不先,這模式 :  將一些空置或殘舊的單位從新裝修﹑引入負責任的包租人﹑再轉租給有需要家庭﹑令主持生計者重拾信心經濟自立,近年已經被很多民間和官辦團體復製。我當日看到這些單身母親搬入「光房」後,臉上流露的喜悅,今天記憶猶新。

香港房屋問題錯綜複雜,持份者眾。過往政府背後有很多包袱,包括反對派和地產商。今天中央說了算,好像給了特首很多空間,但土地問題絕對不是消滅劏房那麼簡單。劏房消失可以是形象工程,如何保持政府庫房收入無缺﹑社會福利持續﹑低稅﹑樓價穩定﹑而又居者有其屋,卻一點也不容易。



(於2021年10月17日刊登於明報)

(圖片來源:明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