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的異同
加密乎?虛擬乎?數碼乎?自從比特幣興起,Bitcoin﹑Ethereum﹑Libra﹑CBDC﹑ USDT和近期的NFT,都以某種形式的電子幣出現在大眾眼前。其實他們的本質﹑用途和未來發展都有很大的差異。下面是我總括這幾年的觀察和參與得出來的淺見。市場仍在急速發展和改變,今天的評論很容易淪為明日黃花。
我們且按傳統貨幣的四種基本用途,來分析不同數字貨幣的異同:
一.交易工具;
二.儲值;
三.(具有升值預期的)投資;
四.會計單位。
比特幣(Bitcoin)最初出道時,賣點是保密和去中心化。但它的價格波幅卻沒有隨着普及性而下降。一種貨幣的價值如果每一分鐘都在變,是不利於作為商品交易的媒體。因為交易後,會有一半的交易方會因為幣值改變而蒙受損失。中美洲國家薩爾瓦多今年九月初將比特幣定為法定貨幣之一 (原來單是美元)。政府解釋因為該國經濟倚賴外匯,後者佔國民生產總值的20%,採用比特幣之後可以大幅減低跨境匯款費用。此外,七成國民沒有銀行戶口, 電子錢包可以加速金融服務業發展。
和香港特區政府用消費券推銷電子消費如出一轍,薩爾瓦多政府為了促進電子交易,向每一個國民免費增送一個名為Chivo(西班牙文小羊的意思)的電子錢包,裏面含有30美元的比特幣。有些市民領情,有些老百姓是科技盲,自然抱怨不已。
縱使波幅依舊偏高,比特幣的投資(或投機)價值卻越來越受市場認可。按目前的走勢,比特幣很有機會成為一支類黃金或類外匯的投資載體。執筆時,比特幣市值重上一萬億(美元下同),仍然少於半間蘋果電腦公司。但比特幣的衍生投資產品和基金近日卻如雨後春筍,市場亦開始吸引很多具規模的金融機構參與。雖然,曾經批評比特幣一文不值的股神畢菲特,迄今仍未改口。
以太幣英文稱Ether,簡寫ETH,是區塊鏈平台以太坊(Ethereum)用於維持運作所發行的加密貨幣,市價僅次於比特幣。以太幣的開採方式與比特幣相同,但與比特幣不同的是,比特幣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將發行量減半,最後基本上停產(總產量2100萬枚),以太幣沒有數量上限。欠缺稀缺性令以太幣價錢沒有比特幣般標青。
從特性上,比特幣更像是數字黃金。以太幣作為推進以太坊運作的關鍵要素,因此它更像是一種能源,讓以太坊這部機器能夠穩健運作。
以太坊的特點是它具有智慧合約(smart contract)的功能,設計者可以預先將一些指令,例如買賣條件﹑派息方法等等,寫進一些防偽和防塗改的電子帳簿中. 按這道理, 很多傳統金融中介機構的角色都會被取代。這些活動被稱為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或DeFi)。
近日,以太幣的應用相比比特幣,有後來居上之勢,幣圏中人稱這現象為Flippening。撇開市值不算,因為DeFi所牽涉的金額和交易次數都遠遠大於用途單一的比特幣,以太幣的交易次數已經是比特幣的5倍多。
泰達幣(Tether或USDT)今天市值超過達680億元,而且增幅稳定, 不受價格影嚮。它的主要甚至唯一功能是匿名交易。泰達幣屬於穩定幣(stable coin),價格和美元是一兌一。因為它是用美元兌換,不是通過採礦得來,供應無限,沒有炒賣功能。但由於發行商宣稱它的發行量有百份之一百的美元支持,加上交易保密,因此深受地下錢莊歡迎。
早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調查泰特幣的幕後運作,發覺它的儲備包含了一些具信貸風險的中期票據,看來泰特幣兌換美元的保證,並不是足金的。 而且,發行人從投資賺回來的錢,並沒有分給幣主。但世間事,賣的就是信心。 玩的是音樂椅遊戲,幣主速買速賣,只要市場沒有在自己脫手之前垮下來,大家也不會深究。
由於泰特幣自稱和美元對等,再加上它的交易保密,很自然成為監管機構關注的對象。美國司法部目前正對USDT的發行商Tether Holdings Limited進行調查。順帶一提,Tether的40歲創始人皮亞斯(Brock Pierce),去年曾經宣布佈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美國總統。中外很多科技創業明星,都被成功沖昏了頭腦,忘了腳下的生意是建築在灰色地帶,民不應與官敵的道理。
大家還記得Libra嗎?2019年6月面書(Facebook)平地一聲雷宣佈會在全球推出自家開發的加密貨幣Libra,合作方還包括美國最大的電商Ebay,信用卡公司Visa和Mastercard等等。由於發起人背景强大, 異於被視為化外之民的比特幣,很快便惹來社會包括政府注目,這些發起人擁有的客戶以十億計,絕對有能力衝擊現行的貨幣制度。同年9月, 面書總裁朱克伯格,會見美國國會後,宣稱不會在未獲得監管機構同意之前推出Libra。原本計劃在2020年出台的Libra,去年12月改名Diem,貨幣甚麼時候面世,仍是未知數。
Libra事件的教訓是: 民間加密貨幣的發展,逃不開與官爭權的局面。今天, 各國政府都知道數字貨幣避無可避,唯有退而求其次, 定位「我做莊,你做閒」,央行數字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CBDC)便應運而生。
央行數字貨幣一般有兩個層面:批發(wholesale)和零售(retail)。前者是央行和央行之間,又或央行和金融機構之間的交易;後者是金融機構和個人之間。在批發層面,香港和泰國也成功合作完成CBDC的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項目名為Ithanon-Lion Rock (Ithanon是泰國第一峰)。 目的是解決傳統跨境支付交易效率低成本高的痛點。客觀地看,這像一種新的交易平台多於新的貨幣,並不是那麼disruptive. 畢竟,機構與機構之間的資金往來,早已電子化,沒有用鏢車運送銀両很久了。
中國人民銀行今年9月24日發文,宣佈內地虛擬貨幣交易全屬非法。海外市場反應倒是沒有之前那麼激烈,可能已經是見怪不怪。大陸官方雖然大力打擊民間從事非官方加密貨幣活動,但推動國產版的數字貨幣,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簡稱DC/EP)卻不遺餘力,央行2014年已經開始研究電子貨幣,原先也有考慮採用區塊鏈基礎的加密方法,但後來直接了當將人民幣的加入數字版,2020年4月在四個城市:深圳﹑蘇州﹑成都和雄安作試點。
大陸在零售層面推行央行數碼貨幣, 受一定的客觀環境限制。 內地的電子錢包,已經深入民間,阿里和微信各領風騷,擁有億計用戶,如何改變現有的消費習慣,並不容易。當然,今天國進民退,人民銀行要辦事,總有它的法子。中央可能覺得將那麼多的消費資訊,留在一兩家在海外上市的商業機構手上,並不穩妥,有收編的必要。
最後,順帶提一提最近炒得火熱的NFT(Non-Fungible Token, 非同質化代幣)。首先NFT是代幣(token)而不是貨幣(coin),它的作用只是代表一些稀有資產的擁有權,完全不具備交易工具的功用。NFT被稱為非同質化,是因為這個代幣所代表的底層資產是不可被替換的。基於這先天原因,它的唯一功能只是作為投資工具。至於幣化是否真的帶來增值; 舉例一幅名畫原本值100萬,幣化之後,它是否會升值至200萬呢?除了增加知名度和擴濶融資渠道之外,增值還有沒有其他基礎呢?這些都是長遠有待市場解答的問題。
總括而言,數字貨幣因為是新興事物,坊間對它們的認識流於表面。若加深究,便會後現不同數字貨幣的特性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表一:不同數碼貨幣的貨幣功能 (表內評分純是筆者的個人意見, 拋磚引玉,歡迎讀者賜教。)
表二:不同數字貨幣的虛擬貨幣本質
(於2021年11月4日刊登於信报月刊)
(圖片來源:pexels)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