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通關之後...

全球市場今年會是波動年,要賺錢靠的是轉身快,因應環境而調節佈署,抗疫亦是如此。

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三月份發表的一份報告,訪問了的785名全球客戶,對未來十二個月經濟風險的看法,結果依重要性次是:

  1. 政治衝突
  2. 通脹
  3. 能源價格
  4. 供應鏈終斷
  5. 加息
  6. 勞工短缺
  7. 持續經濟波動
  8. 新冠疫情
  9. 國內政治不穩定
  10. 貿易政策和關係的改變

結果顯示新冠疫情排名頗後(居八位),這和香港和大陸正在抗疫的水深火熱之中,有很大分別。原因是這次調查的對象是全球客戶,世界上很多國家對抗疫已經採取共存的態度。麥肯錫這項調查自2020年起,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意見的比重會根據所在國家在全球經濟的比重而調整。值得注意的,被訪者對於全球經濟的信心,自2021年6月的高峰起,持續下降。

執筆時,香港新症從高峰下滑,反觀上海正進行大規模的封區檢疫。香港先通內地關後通海外的政策,越來越受質疑。我相信不單止是香港,中央最終都會選擇重開重關口。加上口服疫苗的引入,會為抗疫闢出新徑。內地的政策最終亦會演化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清零,與境外的共存接軌。

雖然說與病毒共存是無可選擇的,我們卻不可以忽視瘟疫對全球經濟的長遠影響。文首列出的風險,很大部份都和新冠有關:通脹﹑能源價格﹑供應鏈﹑利息﹑勞力市場﹑跨境貿易﹑甚至政權的穩定性。

我早前在文章提過,歷史上,當社會架構或資源供求重大失衡時,往往會出現破壞性很強的天然或人為災難,汰弱留強,令整個人類重新出發。全球抗疫至今,一個很可悲的現實是窮的國家受創遠比富的國家為甚。我們身處香港,看到的和關心的,可能都是咫尺之內的事。

今天我們面對很多的事情,很多都是現在進行式,在持續演化中。香港通關之後,是否代表所有問題都會解決呢?難說。但是,大家應明白福禍相倚,今天看似是喜兆,明天會突然變了噩耗,相反亦然。

(於2022年4月3日刊登於明報)

(圖片來源:明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