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監管加密貨幣

比特幣繼續長達6個月的跌勢,由去年11月近67,700美元(下同)的高位,6月跌破18,000,下跌了三份之二。加密貨幣的總體市值也由高位30億,下跌至不足10億。市場血流成河,損手的投資者也真的不少,但吊詭的是沒有人上街﹑沒有人向證監投訴﹑也沒有聽聞監管機構會干預比特幣的買賣。

典型的監管市場手段,可以分兩大類:一是着重消息消披露,只要發行方或融資方作出足夠的風險披露,政府一般是期望投資者張着眼睛入場,不會代投資者作決定什麼是好的或壞的投資;二是政府擔當父母官的角色,決定甚麼是對老百姓是好的甚麼是壞的。美國行的是披露這一套,大陸行的是評審的一套,香港是介乎二者之間。

無論是那一種手段,天下的賊,總比兵多。因此全世界的監管機構,不會主動出擊。沒有人投訴時,除非避無可避,不然不會主動在市場上找岔子。大陸的監管機構尤其如此。

比特幣出世時,大家不知怎樣給它定性,姑且稱之為功能型代幣(utilities tokens),不屬於金融產品。那陣子,街頭巷尾都在談金融科技創新,監管機構當然不想掃大家的雅興,樂見比特幣不在被監管行列。

市場發展到今天,有些事情是躱也躱不開。早前穩定幣(stablecoins)Terra(LUNA)爆煲,影響所及,穩定幣的龍頭全球加密幣市值第三的Tether(USDT)也受壓。其實作為一種被廣泛應用的交易工具,Tether的金融性特別明顯,說它是功能型代幣是有點牽強的。

你可以將比特幣喻作鬱金香花球根,純粹是投機的載體,但買賣Tether的人,目標不在於升值,而是作為(不具名)交易工具,跟手執美元現鈔沒有分別。Tether的發行商堅稱每一枚的幣,都有穩健的抵押品,去年美國證監調查Tether的賬目,發覺它的資產包中,只有四份一是現金或近現金類的投資,其它的資產都帶有信貸或流動性風險,但這些額外風險引申的收益,卻沒有分發給穩定幣的持有者。近日消息傳來,Tether在收到證監的示警後,管理人已經減低持有商業票據的比例。

此幣不同彼幣,加密貨幣各有特性,有些順理成章成為監管對象。NFT主要以藝術品作為標的,金融屬性應該較低,但近日卻成了監管關注對象,先有特區證監提醒市民投資NFT的風險,未幾騰訊(0700.HK)和螞蟻金服等30家內地機構,宣佈和政府達成協議,會禁止NFT在自家的平台進行二手市場買賣。

看來加密貨幣也像人一樣,有自己的際遇和命運,時也命也。

(於2022年7月3日刊登於明報)

(圖片來源:明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