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投資豈能名利兼收
ESG是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公司管治(Governance)的簡稱。ESG投資和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ment)或可持續投資(Sustainability Investment)近年已經成了互通的名詞。
時為2018年,我公司和某大中資機構合作,發起一支投資亞洲新興市場包括中國內地人民幣綠債的債券基金,環評顧問是低碳亞洲(Carbon Care Asia)。最後計劃因為融資金額未達中方要求而告吹。
那陣子, 內地的綠債市場方興未艾。2016年,全球的綠債超近四成是內地發行的。我們也跟不少潛在投資者包括金管局接觸,但籌錢永遠都不容易,一個最常遇到的問題是:綠債的收益會否比普通債為高?
這幾年,環球ESG投資氣氛越趨刺熾熱。歐洲國家走在風氣之先,他們最近的熱門話題已經是green washing,目標是針對一些「假綠」的投資行徑。德銀旗下的資產管理公司DWS最近被美國證監調查。這管理資產超過一兆美元的基金公司,涉嫌誇大了它的可持續發展投資。
在亞洲,我們還停在「為什麼要投」而不是「投了怎樣辦」的階段,大部份的投資者仍然首要關注回報。7月23日出版的《經濟學人》刊登了一輯ESG投資特刊,內裏有一篇文章分析投資ESG股票的回報率。它將近十年的ESG額外回報歸功於ESG偏好增長型的公司,而這些公司在過去十年的牛市中,跑贏大市。但近期俄烏戰爭引發能源危機,令傳統的能源股復甦,ESG今年便明顯跑輸「罪惡股」。但文章的大義是: 投資ESG是社會責任,而不是爭取額外利潤的手法。
香港發行綠色債券有年,近年債券(bonds)的勢頭又好像被銀行債(loans)超越,但這只是反映香港債務融資市場的本質而已。當年我們推銷綠色債券,發債體希望減低發債成本,投資者希望可以拿多一點利息,如何可以解決這個零和困局,確傷腦筋。最後結果是:發債體沒有增加成本(因為政府補貼環評顧問服務),但卻吸引了一些新的主要是歐洲的綠色基金加入,擴闊了投資者網絡;買債券的人雖然在債券首發時,得不到什麼甜頭,但過了一段時間,好的綠色債券是求過於供的,價格在二手市場表現堅挺。
補記:多謝莊陳友和黎廣德的邀請,我後來當了低碳亞洲的股東,後期還濫竽充數的當了主席。今年年初,德勤會計師事務所收購了低碳亞洲的咨詢業務,我們保留了綠色金融,希望在這一個發展空間很大的領域,繼續盡社會責任。
(於2022年8月14日刊登於明報)
(圖片來源:明報)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