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I沒有市場?
《哪喳》大鬧香港,全香港的院線都被要求支持這大片。那天我在《今天看我怎麼說》的慈善首映上,聽到男主角游學修說票房告急,我借這框框也幫《今》片的編導演團隊打打氣。這套戲是近期我看過的電影中,給我最多反思的,它令我聯想到今天全球政治價值觀。
故事圍繞三個障聽年青人:子信來自聾人家庭,雖然生活滿是障礙,卻用手語活出自信;素恩小時候植入了人工耳蝸,並且努力閱讀唇語,成功做了一個「正常人」,卻不懂手語;Alan也用人工耳蝸,但亦懂手語,和子信是莫逆之交,成功打入兩邊的世界。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家庭、企業、國家的成員,都有強弱之分。人的社會亦有分主流與非主流,但是不是弱勢的就應該盡力融入強勢社會呢?難道美國強大,加拿大和格棱蘭就必須被「吸收」呢?
左派的DEI(多樣性、公平性和包容性)運動旨在保障少數人的福祉,但有些措施走過了頭,惹來主流社會的反彈,這是意料中事。但DEI是否完全沒有價值呢?還是需要在這之間取得平衡?
從演化生物學的角度,動物的進化,遵循著汰弱留強的法則,但造物主為什麼要在祂的實驗室裏保留那麼多品種呢?其實或許冥冥中自有安排。
我家孩子很喜歡小動物,家裏養了兩頭純種狗。純種狗有純種狗的審美標準,育狗場為了滿足消費者的偏好,往往將一些具有這些特點的狗隻進行交配,藉以突出這些優點,往往避免不了近親交配,身體很容易出現毛病。
健聽與障聽的人生活上無可能完全對等,我們亦無可能要求所有主流社會的人去學習手語。如何作出取捨,電影並沒有提出答案,素恩受子信影嚮,抵住了母親的壓力,堅持學習手語,但最後亦面對現實,更新了人工耳窩。她的選擇,是對是錯呢?
這些倫理道德問題,可以無了期的辯論下去。但願我們都能夠有同理心,能夠多從別人的角度去看事情。最後希望大家購票看這套電影,支持港產片。
(於2025年3月2日刊登於明報)
(圖片來源:灼見名家)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