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入股英特爾
今年八月,特朗普在白宮會見英特爾(INTC : Nasdaq)首席執行官陳立武,隨後宣佈美國政府會動用89億(美元,下同),换取英格爾近10%的股份,此舉被市場形容為國家經濟主義。(實際上,部分資金是前朝拜登政府承諾的補貼。)此件引發美國左右兩派的激烈爭辯。傳統共和黨一向支持小政府,反對政府補貼和投資低效率工業。反之民主黨尤其是極左派的,像曾經和希拉莉競爭總統提名的老牌民主黨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則大力支持政府入股。
很多人譏諷美國現在走的路和中國的國家主義如出一轍。我覺得很難用傳統的經濟主義去界定特朗普的政策。很多事情上,他只是憑感覺做事,他唯一信奉的是「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
曾幾何時,英特爾是名牌中的名牌。在我成長的年代,私人電腦廣告往往都突出「inside Intel」這標籤。英特爾是微型電腦的先驅,它走的路是徹底的垂直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製造芯片的工序可以分為設計和生產兩步驟,英特爾一直都堅持兩者皆由自己掌控。相對而言,台積電(TSMC)創業便走純生產路線,替不同的蕊片設計公司提供生產服務,今天它的市值已超過一萬億,是英特爾的六倍有餘。
今年三月才走馬上任的陳立武,清楚看到英特爾必需瘦身。英特爾全球有超過10萬名員工,是台積電和輝達(Nvidia)的總和,他計劃裁退四分一的員工。但在 設計與生產的選擇上,陳立武卻顯得猶疑不決。一方面他取消了原定在波蘭和德國的建新生產工場的計劃,試圖重點回歸設計; 但另方面,英特爾的蕊片設計業務被市場估值1000億,而且不乏潛在買家,英特爾可以靠出賣設計業務套現。然而,從台積電豐厚利潤來看,芯片生產的空間很大。但要調整英特爾特的生產線為其他fabless的蕊片商服務,也很費功夫,執行風險也很高。
回頭來談談國家主義蔓延全球。政治和經濟從來都是互為因果,但今天經濟往往服務於政治目的,效率肯定降低。許多人喜歡用中國的例子來支持國家經濟主義。但中國這半個世紀的經濟起飛,背後有其特殊原因,譬如: 一是基點低;二是中國人本質勤奮和超級喜歡做生意;三是在經濟起飛的早段,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對分配資源有正面影響,日本和韓國便是很好的例子。但經濟發展到某個程度之後,便需要賦予民間一定的自由度,讓他们征互相競爭中提升效率;四亦有人提及,但亦是我最難接受的一點,中國人奴性重,需要管。
(於2025年10月5日刊登於明報)
(圖片來源:灼見名家)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