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

假如匯豐不是一家那麼成功的零售銀行, 它可能不會在美國輸得那麼慘. 假如蘇格蘭皇家銀行不是堅持自己不是投行, 他們的資產可能不會爛得那麼厲害.

匯豐和蘇皇, 兩家英倫銀行業的龍頭, 前者的金剛不壞身神話隨著股價暴跌而被打破. 蘇皇, 這家2007年全球資產值最大的銀行(見附表), 在金融風暴中卻創下英國企業史上最大的虧損.

2003年, 匯豐成功收購了美國第二大消費者財務公司 – Household International (“HI”) (後改稱為匯豐融資), 當時的匯豐主席一度稱之為資產和資金的最美麗結合; 意指HI創造高息貸款能力和匯豐的存款基礎, 加起來便天衣無縫. 我有朋友是昔日匯豐資金部高層, 他告訴我HI在加入匯豐之後, 利用匯豐全球網絡, 到處張羅便宜的資金, 加速發展貸務.

都說匯豐給HI拖累, 百年老店也遭滑鐵盧. 然而, 反過來說, HI假如不是給匯豐收購, 它的資金成本便不會那麼低, 業務也不會擴展得那麼快, 信貸風險管理也會比較緊, 縱使遇上風暴, 可能垮得比較慢; 即使垮, 如果不是過往恃著大笨象的後台, 將生意做得那麼大, 對整個金融業的影響也不會那麼嚴重 (匯豐是第一家大銀行走出來為信貸業務撇帳的).

蘇皇在2000年收購國民西敏寺銀行(NatWest), 那時國民西敏寺銀行的資產是蘇皇的三倍, 蘇皇的惡意收購是典型的蛇吞象. 但蘇皇表現出無比的毅力和決心, 果斷地完成了收購和合併. 是次的成功, 不多不少令蘇皇在2007年收購荷蘭銀行(ABN Amro Bank)時, 雄心勃勃.

匯豐之於HI, 蘇皇之於荷銀, 可能都歎一句“多餘的一次收購”. 兩家英資大行都是由蘇格蘭人創立, 蘇格蘭銀行大班, 素以穩健和著眼長遠見稱. 二十年前, 匯豐收購英國米特蘭, 用了很大耐性去消化後者, 相比起美資銀行那種『有殺錯、無放過』的手段, 評論一般認為更能為銀行增值.

成王敗寇, 其實也沒有什麼道理可言, 果真要分析禍起何方, 一般用在投資銀行身上的批評, 並不適用於匯豐和蘇皇這兩家算不上是百份之一百投行的銀行. 兩家銀行的管理層身上, 也找不出華爾街高管那種刀仔鋸大樹, 贏了和股東分紅、輸了(也不用等)“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的心態.

蘇皇過往一直標榜它不是一家投資銀行, 而是一家以定息產品作為主業的銀行. 定息產品包括貸款、債券、外匯和利率市場買賣等業務. 他們過往並沒有沾手股票和併購等傳統投行業務. 然而, 因為業務集中在信貸和利率市場, 要賺大錢就一定要將資產表弄大, 槓桿比率弄高. 蘇皇2007年資產全球排名第一, 盈利僅是第五, 反映出靠資產表賺錢是本大利少.

放貸業務其中一個比較賺錢的範疇是為併購活動提供短期資金, 行內稱為槓桿貸款(Leverage Finance). 過去二十年的低息環境令槓桿式收購如雨後春筍. 蘇皇投放在槓桿貸款業務在2007年的總資產是93億美元, 全球第一, 比次位的銀行多出一倍. 但這種高息高風險業務像流水般, 動則靈、不動則腐. 在CDO興旺的年代, 很多槓桿貸款都用CDO形式打包出售. 但渠道一旦堵塞, 一下子便血流成河. 2007年年底, 次按風暴衍生的信貸危機是蘇皇的死穴.

蘇皇其實已經是銀行界中以控制成本見稱, 蘇皇剛下台的行政總裁古德溫(Fred Goodwin)早期在銀行界的綽號是“Fred the Shred”- “省錢的佛德烈”. 古德溫是會計師出身, 在Touche Ross任清盤人, 因替國際商業信貸銀行(BCCI)清盤而進身銀行界, 平步青雲, 四十出頭已做到銀行總裁並被封爵. 花旗2007年出事後, CEO普林斯(Chuck Prince)11月丟職; 古德溫被傳媒視為有機會繼任普林斯的人選之一. 傳媒亂點鴛鴦, 將數名有機入圍的銀行大班比併在一起, 發現古德溫的年薪四百萬英鎊, 相比起華爾街大亨, 實在少得可憐.

今期《經濟學人》稱古德溫為“ 一個壞的銀行家和一聲名狼藉的人”, 事緣蘇皇和古德溫的分手協議中, 應允古德溫每年七十萬英鎊(約合一百萬美元)的退休金, 此事惹得英國納稅人震怒. 但古德澄的分手費相比塞恩(John Thain)由紐約交易所轉投美林時的美金伍仟萬年薪, 其實是小巫見大巫.

蘇皇錄得嚴重虧損之後, 古德溫雖然也飽受輿論壓力要下台, 但也拖了一段日子. 比起美資行領導人的迅速下台, 算是很夠人情味. 董事局刀下留人, 原因固是英美企業文化有別, 但不排除古德溫的『克己』薪金亦是考慮點之一. 2008年11月蘇皇同年第二次股東供股, 由於訂價比當時市價高, 小股東反應冷淡, 英國政府被迫包底. 股東願意供股的比率僅為0.24%! 聞說這0.24%是出自古德溫的荷包.


真正的因果關係, 有時並不像我們那麼想當然. 福禍相倚, 倒是不變的真理.


2007年全球銀行排名榜



資源來源: Euromoney


後記:- 蘇皇是我的舊東家之一, 服務時間不算長, 倒認識了一批談得來的朋友. 投行生涯亦習慣了分手時不帶走一片雲彩. 執筆時, 倫敦消息傳來, 我的一個掌管蘇皇全球信貸業務的半老朋友半舊上司剛離職, 他一手花很大的人力物力將蘇皇的定息業務做大. 昔日看之是功、今日看之是過. 投行的所謂功業, 很多都是建立在沙上.



(於2009年3月18日刊登於信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