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又甘作鱷魚的點心?

週末看了電影《竊聽風雲2》, 感覺上是新不如舊, 可能是題材涉及本業, 我的評賞角度比較挑剔.

電影情節環繞大戶造市, 什麼“搭棚”、“貨源歸邊”都是行內熟悉的事物, 亦引發一點感想.

核心問題是市場是否對所有投資者公平? 我心底的答案是否定的. 全球主要的股票市場, 參與者都以機構投資者為主, A股市場許是唯一的例外. 由是之故, 各國的監管機構一般都很著意保障小股民的利益.

論市場觸覺、資金實力和信息技術, 小股民相比大戶都是在打讓賽, 但坦白說, 股民介意嗎? 不論你是往澳門拉角子老虎機, 抑或投注(皇家不再的)香港賽馬, 擺明車馬, 派彩都是偏幫做莊的. 博彩的人不介意, 不是他們心存做善事或幫助政府扶貧, 而是他們相信即使天秤不是對稱的, 作為弱勢的一方, 我仍然比其他同邊的弱者優勝或幸運. 我給莊家吃沒相干, 只要我能夠吃其他人就成.

股票市場大力推廣公平和透明度, 其實何者為公平呢? 現今坊間鬧得火熱的黑池交易, 就是兩家機構投資者不通過交易所掛牌, 私下議價成交. 交易所的立場是, 這樣的成交如果不公開, 將損害其他投資者的權益. 但從參與黑池交易的機構投資者立場看, 如果其他渠道可以拿到更好的價錢, 為什麼我要犧牲經濟利益去滿足別人的知情權呢?

電影中亦屢次提到洋大鱷與土大鱷之爭, 有點流於民粹. 鱷魚只分有能力與沒有能力, 研究他們的血統和良心? 是自作多情.

鱷魚的能力自然亦跟它本身的大小和水池的深度有關. 在香港這個池塘, 證券交易已經有過百年的歷史, 究竟是洋大鱷抑或土大鱷, 為股民帶來更多福利? 實在很難說.

外國券商開發產品和市場的能力, 的確是提高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 尤其是融資市場的地位, 亦把更多的產品提供予本地包括散戶的投資者. 小股民選擇多了, 可能進行投資活動時的樂趣會增加, 但不一定代表荷包便豐厚了. 證券商為客戶提供新產品, 當然是有利可圖, 但投資不一定是零和遊戲, 證券商贏錢, 並不代表股民一定要貼錢.

洋劵商開發新產品的能力比本地證劵商優勝, 是財力問題, 與智慧無關, 關鍵是規模效應. 舉例說, 如果開發一個新產品或系統需要一仟萬美元, 本地行卻只有一仟個客戶, 比起國際大行有一萬個, 甚至十萬個客戶, 成本自然高很多. 又比如新股上市, 國際投行長年累月養了一大批分析員和營銷隊伍, 有能力捱過生意的寒冬, 才能迎接遲來的春天.

我是支持監管當局鋤強扶弱的, 縱使在天秤上“做手腳”, 以保障小投資者. 然而, 散戶戰勝市場並不常見, 更令人唏噓的是, 贏錢的散戶, 靠的往往是跟風而不是眼光.

(於2011年8月25日刊登於信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