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仍然是最接近成功的資本主義

放了兩個星期假, 回來恒指暴跌2000點, 美國國債評級少了一條A, 真是山中一日,世上千年.

長途機上, 看了兩份雜誌, 一份是八月號的<明鏡月刊>, 另一份是七月上月份的<明鏡>上, 有篇文章名為"英美式政治革命為什麼能帶來長治久安? ", 作者是沁霈, (許是筆名吧!) 文中追溯 十七世紀初, 清教徒因為不滿英國的逼害, 乘坐五月花號, 來到北美, 他們繼承了清教徒的傳統 , 鼓勵勤奮和節儉. “……信奉加爾文主義的新教徒, 嚴格要求自己按照聖經原則生活, 基本都是愛思考、冷靜和節制的人. 他們突破傳統天主教教義的束縛, 尤其是把對工商業經營盈利活動, 給予了道德上的肯定. 他們認為天主教徒的聖潔生活, 不等於苦修的禁欲主義, 而是要按照各人的不同恩賜各盡所能. 勞動和勸勉, 不僅是世俗的責任, 更是對上帝應盡的天職……”. 作者認為: 相對起法俄式的革命, 美國的社會演進, 平和得多, 更沒有出現中國歷史上顛覆政權的運動.

<時代週刊>的文章名為“Why I’m Becoming an American”, 作者是Simon Winchester(西門.溫徹斯特), 西門出生英國, 牛津大學畢業, 早年任職記者, 1982年福島戰爭中曾被阿根廷政府拘禁, 做了三個月的階下囚. 80年代後期, 溫以自由撰稿人身份在香港工作, 並曾見証香港回歸. 西門現居紐約, 並在麻省擁有一農莊.

今年7月4日, 美國國慶日, 西門在美國最古老的戰船“憲法號”上, 宣誓入籍美國, 西門在Newsweek的文章中, 重提四十年前, 他在入讀牛津前, 用了一年Gap Year, 乘順風車在美國流浪三萬八千里, 花掉了18美元, 這經驗令西門相信, “有天我會和我路上遇到的溫馨坦誠朋友再次同途.”

10年後, 西門是一年輕記者, 在貝爾法斯特報導完北愛動亂後, 被派到華盛頓採訪水門醜聞, 見証了美國民主的偉大, “…國家元首的更換, 不流一滴血. 大不列顛和歐洲的歷史實在瞠乎其後……”
西門繼續說:“……之後我去了遠東, 並且在香港住了十12年, 昔日英帝國仍被尊崇, 我亦相信他的確為當地人帶來福祉. 香港回歸卻是一個轉捩點, 97之後, 我選擇移居紐約, 事業亦更上一層樓, 我開始明白到, 我其實完全不介意與皇室、教會、上議院等級世襲身份等等告別.”

“在入籍過程中, 我要通過聯邦移民官的面試, 資料上記錄我曾經獲得OBE勳章, 移民官問我: “你願意放棄這勳銜嗎?” 我想了一想, 並且記憶起當天我90高齡的母親, 在白金漢宮見證女皇將勳章穿在我的衣襟上, 那是何等值得驕傲的一天! 但我沒有多想, 便告訴那官員: “我願意.””

衡量一個國家偉大與否, 可以從對手的角度看, 也可以從國民的角度看. 作為一個國家, 在國際政治舞台上, 是美國的伙伴也好, 對手也好, 如果盲目相信常以國際警察自居的美國的道德高位, 是幼稚的. 美國的衰落並不源自金融風暴, 評級下降更是插曲而已, 美國的衰落始自冷戰結束後, 它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獨大, 後來的小布殊中東黷武, 更是美國道德破產的開始. 但從國民的角度看, 美國是世界上最接近成功的資本主義國家, 大部分國民勤勞守法, 經濟上給予大眾機會, 對外來文化有一份尊重和好奇, 凡此種種, 都值得其他人羨慕.

網上常常看到綠卡抽獎的宣傳, 到有天中國國籍也是抽獎獎品時, 中國才是真正崛起.

(於2011年8月15日刊登於明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