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資銀行的難兄難弟

上週渣打銀行被紐約州金融服務局(DFS)指控於2001年至2007年間, 與伊朗銀行進行超過2,500億(美元。下同)的洗黑錢交易, DFS稱渣打銀行為“流氓金融機構”. 消費傳出後, 渣打股價一度暴跌20%.


事隔一週, 香港時間週三, 消息傳來渣打和DFS達成庭外和解, 罰款3億元.

再早之前, 匯控也曾被指控監控洗黑錢不力, 但匯控很早就向市場吹風, 投資者沒有被殺個措手不及, 股價波動沒有渣打那麼厲害.

匯豐和渣打銀行曾經是上世紀香港殖民地時代三間發鈔銀行之二,另外一間是有利銀行(Mercantile Bank), 後本被匯豐收購,這兩間伴着不少香港人成長的英資銀行,最近不約而同都在美國闖禍。

匯豐和渣打都是建立於19世紀中葉,以支持殖民地貿易起家,踏入上世紀60年代,匯豐成功收購恆生銀行. 憑藉深厚的零售業務基礎,八、九十年代, 轉戰英美,先後收購了米特蘭銀行和海洋銀行,開始建立其環球銀行的地位. 但近年因為過度擴張,風頭漸漸被專攻新興市場的渣打蓋過(見附圖)。

長時間以來,匯豐在香港的龍頭地位被不少同業既羡且妒. 很多年前,渣打大班在銀行總部宴請我和服務銀行的一批高管同事,席上談到港元債券難賺錢,原因之一就是“鄰居”的債券部只求市場佔有率,不求利潤,令同行難於兢爭。

美國監管機構針對外國銀行,早有先例,2009年, 美國稅局為了打擊瞞稅,就曾强迫瑞銀(UBS)交出私人客戶資料,銀行是否就範,除了道理之外,很多時還是看它的美國業務做得大不大,如果美國生意做得佔集團的比重高,銀行都會投鼠忌器,委曲求存。

相比起匯豐和瑞銀,渣打的美國業務佔集團的比重較輕,渣打對紐約州金融局的指控,初步反應比較强硬,不無關係。

亦有評論應為,匯豐和渣打被美國政府指控違規,再加上之前Libor定價醜聞,美國財長蓋特納有意無意間指摘英國政府監管不力,反映英美為爭做全球金融領導地位而角力。 我倒覺得, 美國監管機構親疏有別, 故是有之, 但是美國企業(包括銀行)對與禁運國家交往是比其他國家機構小心得多. 所以洗黑錢違規發生在非美資銀行較多. 倫敦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是一下子可以被世界上其他城市, 包括紐約取代的.

附圖: 渣打和匯控股價比較(2001年迄今)

(2012818日刊登於信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