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Ticker Tape到DMA
讀過《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 》這本1923出版的投資經典名著,當會記得書中描述上世紀初華爾街通行的ticket tape股票報價機,ticker tape像電報機,將公司名字和交易價位和成交量打在字條上來傳達。今天我們在財經台看到螢光幕下的banner,便是源自這傳統。
科技對金融市場的影響,無遠弗屆,由程式交易(Algor Trading)到DMA (Direct Market Access). 美國股票最大經紀商-Knight Capital:佔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交易所17%的交易量,每天經手的交易金額逾210億美元,便是大量採用科技來進行買賣。
今年8月1日,Knight Capital的電腦出了問題,導致148家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交易的股票價格出現異常活動,Knight Capital因代客買賣走火,損失4.4億美元。諷刺的是,數月前Facebook上市,納斯達克因為系統出現故障,交易延誤30分鐘,客戶因為未能及時賣出手上的股票,蒙受重大的損失,Knight Capital是受害者之一,已經向納斯達克發律師信,要求賠償3500萬美元。這次出錯,Knight Capital竟然是始作俑者。
近年電子交易引發的市場混亂,屢見不鮮,2010年5月6日,美國股市出現閃電市崩(Flash Crash)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單日跌幅超過1000點,大約是9%,當天下午2:42pm 至2:47pm,5分鐘內指數下跌了600點,但是之後未足20分鐘,到了3:07pm,市場反彈接近600點,事後美國政府調查報告,顯示事件是由一基金公司的巨型賣盤引發高頻率交易(High Frequency Trading, HFT),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市崩並不是由人為錯誤所引致的,而是HFT的電腦程式對突如其來的巨型賣盤作出反應,把當日累積的長盤,反過來在市場傾售。
因為電腦的應用已經進入市場運作的每一個環節,很多人都將電子交易(Electronic Trading)、程式交易(Algor Trading)、高頻率交易(High Frequency Trading)和統計對沖(Statistical Arbitrage)混為一談。
電子交易發展至今,不少機構客戶都要求DMA,換句話說,投資者可以直接在交易所落盤,DMA的好處一方面不經人手,減低成本,此外,交易時間延誤減少,基金經理可以更好掌握瞬息萬變的市場,還有的是少了人參與交易流程,保密程度更高。
程式交易可以包含很多方面,有些像坐盤一樣,帶市場風險,另一些純粹是利用電腦程式優化落盤方法。近年被很多交易所視為洪水猛獸的黑池(Dark Pool) - 即在交易所公開渠道以外的買賣,便是大量運用程式交易。
程式交易中廣被人談及的高頻率交易,一般是帶市埸風險的。高頻率交易的特色是量大,出入頻繁和方向風險低,一般它們是不會保留隔夜盤的。有統計提出:在美國,高頻率交易機構佔股票交易商不足2%,但其交易量卻超過七成。
一般的高頻交易有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一是一個短期的預測系統(Prediction Model),這系統預測可能只是下一秒鐘的新價格是買盤抑或賣盤,二是一個高效率的出市程序(Order Execution),後者高端的,牽涉到很多電腦科技,目標是比對手更快將自己的買賣送到交易所的平台,這牽涉到Low Latency Trading (低延誤時間交易)。
我之前服務過的一所銀行,在股票和外匯都開發了程式交易業務,倫敦總部在牛津劍橋大學招攬了一批未懂世事(薪金要求低?)的計算機專才,給他們單一任務,就是建造超低延誤的交易系統,當項目領導人談到他系統之快是用nano second來量度時,眉飛色舞,自豪不已。為了減低執行時間,有些HFT公司會將電腦放置在最接近交易所交易系統的地方,但我亦聽過行內人說,有些HFT公司因為擔心電腦程序被人破密,而不願將電腦放在交易所。
至於用數量技術包括用統計學來做對沖,對沖基金已經行之有年,我20多年前初出道,也曾參與這一類的研發工作,那陣時,曾經因為公司配給一部當時走在技術尖峰的太陽電腦(Sun Computer)而雀躍不已,多年之後, 想起和團隊通宵達旦研發交易模型的日子,驚嘆時光飛逝。
網上有幾十塊美元一套的電子交易系統,相對起對沖基金每年花費數千萬在系統開發,幾十個大洋對小投資者來說,買的可能是一個夢。
(於2012年8月25日刊登於信報)
科技對金融市場的影響,無遠弗屆,由程式交易(Algor Trading)到DMA (Direct Market Access). 美國股票最大經紀商-Knight Capital:佔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交易所17%的交易量,每天經手的交易金額逾210億美元,便是大量採用科技來進行買賣。
今年8月1日,Knight Capital的電腦出了問題,導致148家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交易的股票價格出現異常活動,Knight Capital因代客買賣走火,損失4.4億美元。諷刺的是,數月前Facebook上市,納斯達克因為系統出現故障,交易延誤30分鐘,客戶因為未能及時賣出手上的股票,蒙受重大的損失,Knight Capital是受害者之一,已經向納斯達克發律師信,要求賠償3500萬美元。這次出錯,Knight Capital竟然是始作俑者。
近年電子交易引發的市場混亂,屢見不鮮,2010年5月6日,美國股市出現閃電市崩(Flash Crash)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單日跌幅超過1000點,大約是9%,當天下午2:42pm 至2:47pm,5分鐘內指數下跌了600點,但是之後未足20分鐘,到了3:07pm,市場反彈接近600點,事後美國政府調查報告,顯示事件是由一基金公司的巨型賣盤引發高頻率交易(High Frequency Trading, HFT),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市崩並不是由人為錯誤所引致的,而是HFT的電腦程式對突如其來的巨型賣盤作出反應,把當日累積的長盤,反過來在市場傾售。
因為電腦的應用已經進入市場運作的每一個環節,很多人都將電子交易(Electronic Trading)、程式交易(Algor Trading)、高頻率交易(High Frequency Trading)和統計對沖(Statistical Arbitrage)混為一談。
電子交易發展至今,不少機構客戶都要求DMA,換句話說,投資者可以直接在交易所落盤,DMA的好處一方面不經人手,減低成本,此外,交易時間延誤減少,基金經理可以更好掌握瞬息萬變的市場,還有的是少了人參與交易流程,保密程度更高。
程式交易可以包含很多方面,有些像坐盤一樣,帶市場風險,另一些純粹是利用電腦程式優化落盤方法。近年被很多交易所視為洪水猛獸的黑池(Dark Pool) - 即在交易所公開渠道以外的買賣,便是大量運用程式交易。
程式交易中廣被人談及的高頻率交易,一般是帶市埸風險的。高頻率交易的特色是量大,出入頻繁和方向風險低,一般它們是不會保留隔夜盤的。有統計提出:在美國,高頻率交易機構佔股票交易商不足2%,但其交易量卻超過七成。
一般的高頻交易有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一是一個短期的預測系統(Prediction Model),這系統預測可能只是下一秒鐘的新價格是買盤抑或賣盤,二是一個高效率的出市程序(Order Execution),後者高端的,牽涉到很多電腦科技,目標是比對手更快將自己的買賣送到交易所的平台,這牽涉到Low Latency Trading (低延誤時間交易)。
我之前服務過的一所銀行,在股票和外匯都開發了程式交易業務,倫敦總部在牛津劍橋大學招攬了一批未懂世事(薪金要求低?)的計算機專才,給他們單一任務,就是建造超低延誤的交易系統,當項目領導人談到他系統之快是用nano second來量度時,眉飛色舞,自豪不已。為了減低執行時間,有些HFT公司會將電腦放置在最接近交易所交易系統的地方,但我亦聽過行內人說,有些HFT公司因為擔心電腦程序被人破密,而不願將電腦放在交易所。
至於用數量技術包括用統計學來做對沖,對沖基金已經行之有年,我20多年前初出道,也曾參與這一類的研發工作,那陣時,曾經因為公司配給一部當時走在技術尖峰的太陽電腦(Sun Computer)而雀躍不已,多年之後, 想起和團隊通宵達旦研發交易模型的日子,驚嘆時光飛逝。
網上有幾十塊美元一套的電子交易系統,相對起對沖基金每年花費數千萬在系統開發,幾十個大洋對小投資者來說,買的可能是一個夢。
(於2012年8月25日刊登於信報)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