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Law霸

朋友因為受電視劇《怒火街頭》影響,立意做金融界Law霸,為貧民請命,有意成立一獨立的財務顧問公司,為低收入弱勢社群服務。對象中,有雷曼苦主、有買了投連險的. 金融海嘯之後,保險公司投資失利,產品的價值和預測的差了一大截,投資者叫苦無門。朋友希望能夠替他們重整資產組合,替他們選擇適合的投資產品。


朋友其志可嘉,但作為諍友,我仍禁不住潑以冷水,我的看法是:

1. 資產重整對大機構可能有用,但對買錯產品的散戶往往不奏效, 原因是時不與我. 小投資者買的結構投資產品,高昂的佣金大部分都由前期的收入支付,如果投資產品年期已經過了一大半,金融機構賺的錢已經賺了,即使提早贖回,省錢空間着實不多,替客戶重整資產,實際效益不大。再者,我自己深信大部分的投資失利不是因為產品佣金高昂,而是在高佣金之下,金融機構的銷售人員變得魯莽、胡亂推銷, 導致投資者買錯產品.

2. 人的貪念是與生俱來的,並不因為出身、財富、甚至教育水平而改變。要提供所謂最合適的投資產品,首先就要征服自己的貪念,不要單是追逐回報,更不可存僥倖之心,這些心魔,由億萬首富到打電話往電台問股票號碼的小股民都躲不開。我對財務顧問的影響是有保留的.

3. 最後關乎到的是顧問服務的商業模式。獨立財務公司,既云獨立,自然要自負盈虧,但在今天的市場生態,顧問的收入來源仍然是產品商所付的佣金。如果顧問服膺〝簡單就是美〞的投資原則,大量推薦指數基金和定期存款等低甚至是零管理費產品,顧問公司的佣金收入自然下降,生意能否長遠做下去,也是個疑問。當然,朝好的方面想,如果公司能夠將量做起來,為投資者爭取更大的議價能力,有點像團購般,未嘗不可殺出條血路。長遠看, 投資者一日未能接受由買方付顧問費, 獨立顧問的生態就很難健康發展.

香港人對投資之熱心居世界之首, 怎樣利用金錢去改善自己的生活質素, 而不是受役於財富,想是大家都渴望做到的.



(於2012年9月10日刊登於明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