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獎隨筆

我絕對稱不上是電影迷但書架上卻有兩本有關華人電影導演的書一本是《張徹.回憶錄.影評集,  香港電影資料館出版,2002》,另一本是李安的半自傳《十年一覺電影夢 張靚蓓編著, 時報文化出版,2002我喜歡這兩本書是因為人多於因為電影


張徹(1923-2002)文化底子厚, 一手字尤其可觀他陽剛電影裡誇張的暴力和血腥卻不是我的那杯茶經張徹一手提拔的導演及明星像吳宇森、狄龍及姜大衛等, 大家都耳熟能詳但大導演從來不以恩師自居對後輩指指點點而是永遠向前望努力栽培後輩他後期捧的新人可惜都星運平平。
 
張徹祖籍浙江杭州成長在上海。1940年畢業於重慶國立中央學院抗戰勝利後加入國民黨的“文化運動委員會”當官得到文化大老張道藩的賞識, 算得上是少年得志張道藩被稱為蔣介石身邊最寵信的文化人在台灣拜官至立法院長私人生活方面和名畫家徐悲鴻的前妻蔣碧薇有過長達30年的一段情。

1949, 張徹26歲從上海隨國民黨搬台,1948年拍了台灣光復後的第一部電影《阿里山風雲》,膾炙人口的主題曲《高山青》,便是由他填詞的。獲蔣經國賞識在國防總政治部官至上校太子的特等權力很自然和親蔣介石的舊部出現矛盾欠缺政治敏感度的張徹轉換碼頭後以為曾經徵得張道藩的同意怎料張道藩事後卻說“我怎麼可以告訴你不准去”盡見書生之幼稚張徹在政治洪流之下常覺左右為難

 1957年張徹到台灣辭台赴港當時還要經過國民黨的情治單位批准之後他加入了電懋(國泰電影的前身),後來輾轉加入邵氏這是都已經是歷史張徹前半生的“劇情”就比他後來拍的電影更迂迴曲折
*          *          *

電影不論我從書上認識的李安是一個不亢不卑的人這點我非常欣賞

李安的電影我最喜歡的是《喜宴》,那種從旁觀者的角度觀察家庭的衝突很有早期候孝賢電影的味道唐人街的背景也是我所熟悉的至於後來拍的西片《理智與感情》、《斷背山》和《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在我眼中只是證明李安作為一個華人導演在掌握普世價值的題材已達到一級導演的水平雖然李安說『在《理智與感情》之前的片子都帶點學生年代獨立電影中的味道一直到拍《理智與感情》才明白到製作職業電影的感覺 但論文化認同骨子裡百份百是中國人的我對《理智與感情》實在沒有產生太大的共鳴

如今李安得大名他的奮鬥史和出身已經被傳媒一次又一次的報導在這不贅能夠為自己的理想堅持除了堅毅不屈的精神之外客觀環境例如有固定收入的太太也很重要這例子在港台很多藝術大導中屢見不爽

人家問李安執導國片和西片的看法他說『拍國片像做皇帝大家聽令於我拍西片就像做總統要出去取悅每個人…。中國人習慣對人不對事, 好的時候可以做到西方人做不到的東西但是國片導演壓力很重事事都得用力管…。國片很難做大就是這道理

李安得獎之後有大陸導演不以為然不知是否酸葡萄作怪李安在大陸拍戲“水土不服”我卻略有所聞我的一個電影界朋友告訴我李安在拍完《色戒》之後已決定不在在大陸拍電影

《十年一覺電影夢》書本的封面寫著“電影比人生簡單”信焉!    



(於2013年3月18日刊登於明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