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地區怎樣看人民幣國際化


月初應CFA Institute的邀請,在北京和台北分別做了一次有關人民幣國際化的演講。同樣的題材早些時候也曾在新加坡一個有關主權基金投資的研討會中發表。有趣的是,不同地方的聽眾對人民幣國際化這個話題,反應和關注都有很大的分別。

先說新加坡,當地人最關注的是離岸人民幣業務會否成為香港的獨市生意。客觀環境使然,香港先天條件是獅城沒法比的時不利兮,可奈何!  在北京,大家最關注的是人民幣國際化會如何影響大陸的金融改革; 香港的金融業的利益,小事一件而已。在台北人民幣市場剛起步,似乎當地的金融界仍未完全感受到市場的巨大潛力。

香港人民幣市場的誕生始自2004年,香港居民每天可以兌換人民幣2萬元。但真正的突破是金融海嘯之後,國家覺得外匯儲備買了那麼多美國債券,當中包括原來評級極高的房利美及房貸美,價錢一下子可以跌得那麼利害,再加上美元持續貶值,作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國的中國,吃了大虧。自始之後,便決心發展離岸人民幣市場,期望有天人民幣會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之一,不用再為美國經濟作嫁衣。

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重點:- 一是加深儲水池,增加流動性;  二是提供較多的金融產品以供市場作投資和對沖之用。回顧香港的發展不離這兩個大方針。

因為要擴闊產品供應,國家決定局部容許離岸人民幣回流中國,亦是所謂RQFII RQFIIReminbi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的簡稱,直譯是人民幣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說的是海外人民幣通過特許渠道(經批准的機構投資者)進入中國。自中國推出RQFII後,人們便開始關注外資流入會否衝擊大陸信貸市場。因為比諸香港,大陸的利率仍然是明顯較高。但是,要發展離岸人民幣市場,這回流窗口只會愈開愈寬. 中國市場對外接軌是避免不了的。 所以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成長,跟中國金融市場開放速度是息息相關的。

在北京跟當地的基金經理交流,他們對中國金融改革的看法仍是非常保守。他們覺得中國真正開放金融市場是10年以外的事情。

旅程最後一站是台北,我對這次的訪談是有頗大期待的,當地的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剛發行了台灣的首只人民幣債券。台灣的離岸人民幣存款自推出後,很快便成了香港以外的第二大市場。我覺得台灣是最具發展潛力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原因是: 一,台資在中國的投資是海外之冠,帶來人民幣的頭寸亦是最高的;  二,政治上,台灣是統戰對象,香港回歸之後已經是自己人,如果北京要利用經濟上的優惠去爭取到政治上的支持,台灣會是受惠者。
但從與當地投資者的交談中,我覺得他們對人民幣市場仍是很陌生,令我感受到,如果有一件事情會令台灣人民幣市場停滯不前的,就是當地監管機構的保守,再加上台北從來不是國際金融中心,服務配套上和香港是沒法比的。

(於2013年5月11日刊登於信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