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Simply Life看到香港投行的明天


上週元朗出現反水貨示威, 場面一度失控.  要說蝗禍, 又豈只是元朗. 


辦公室位於中環花旗銀行大廈, 多是金融機構.  有陣晚上加班, 我會到地庫的餐店趕尾輪飯盒祭五臟,  排隊碰到的很多都是面有倦色操普通話的年青人. 他們都衣履光鮮, 眉清目秀, 估計都是在金融機構做事的內地尖子.


今天, 要在香港找一份投行的工作, 大陸同胞絕對比香港人容易.  原因很簡單,香港投行做的生意都是和大陸市場有關.  論文化背景、語言能力、刻苦度, 香港很容易便被比下去. (雖然作為一個管理的過來人, 我覺得管理本地的年青人往往比大陸人容易, 後者強烈的進取心很容易衍化為每刻為自己的履歷表mark-to-market, 一旦覺得落後於儕輩, 便會跳槽.)


但你很少會聽到土成土長的中環人投訴“蝗禍.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如果沒有中國市場, 又何來那麼多融資活動呢?  沒有這些融資活動, 又怎麼會需要那麼多的投行職位?  跟別人分, 總比連飯碗也消失好!


元朗出現的衝突, 不排除有人別有用心抽水”, 利用衝突增加自己的政治本錢, 這不單是指一些極端的激進民主派, 也包括一些信奉management by crisis的當權者,利用危機來凸顯自己的重要性.  但歸根到底是兩地政府處理不當, 將一些原本是商業問題演化成政治問題.  水貨客和自由行遊客是有分別的; 前者的經濟受益遠比後者.   政府作為一個擺平衝突製造社會最大利益的角色, 好應該限制水貨的活動, 一簽多行有其上限亦是理所當然.


香港和大陸, 富裕程度和城市文明都踏在不同基點上, 但這差距卻為兩地都製造了不少商機.  港獨絕對是一偽命題, 現實上不可行, 亦沒有真正的市場.  中港矛盾(政治正確的說法是大陸與特區的)卻是真實存在的.


文章結尾,  我引用很久以前寫的一段遊戲文章, 搏讀者一粲.


如果香港沒有大陸, 我們會:

1.        沒有繁體字與簡體字之爭;

2.        享受不到價廉物美的梅林牌午餐肉和豆豉鯪魚;

3.        踢膠波沒有白飯魚;

4.        廣東道和銅鑼灣舖位租金下降;

5.        沒有97的士高,也沒有界限街;

6.        德輔道西不用設花糟;

7.        民建聯回復反對派身分,公民黨成了建制派;

8.        …………..


如果大陸沒有香港?

1.        北京沒有港式茶餐廳;

2.        大手掃名牌手袋要多坐十小時飛機往歐洲

3.        不少小三要另找對象

4.        少了兩個辦(中聯和港澳),王光亞張曉明要找新工作;

5.        東莞不會(曾經)成為全中國最富裕的城市;

6.        貪官沒有地方洗錢;

7.        民企老闆沒有香港身分證

8.        …………..


我對中國和香港, 還是有信心的, 如果中國可以順利駛出政治改革這峽谷, 很多年之後, 歷史學家回顧,會很慶幸祖國在南方的邊陲, 有一個被洋人統治過的蕞爾小島叫香港, 為中國富強之路作出無不比擬的貢獻.


(201539日刊登於蘋果日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