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亞洲對沖基金的未來


2014年全球整體對沖基金表現平平,跑輸股票大市,亞洲基金亦不例外,中國大陸的對沖基金可能是唯一的例外.

2008年的金融海嘯對初生的亞洲對沖基金行業做成沉重的打擊,總資產規模由高峯期的2000億美元(下同),下跌了近一半,即使是近年受益於資產增值,估計目前亦不過是1500億左右,而且整個行業越來越兩極化,  集資能力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有些洲對沖基金行業的基本面貌, 很多年都沒有改變, 當中包括:

1.大部分的亞洲基金都是以投資股票為主,這中間包括長短倉(long/short以長倉偏好(long biased)和事件套戥(event driven).很多在歐美很成熟的策略如量化對沖(quantitative arbitrage)和可換股債券對沖都受限於市場缺乏深廣度,難於執行;

 

2.融資方面,大筆資金(1億以上)仍然是以美國為主,但要獲得他們認真看待,對沖基金的規模要接近10億之數.相對而言, 很多歐洲的機構投資者海嘯之後都減低對亞洲的投資,他們既着緊管理費, 又追求流動性,過往有些投資長倉偏好股票基金的,現在都轉買ETF

 

3.金融海嘯後,機構投資者回報之外,  更看重風險管理,有段時間整行都在找COO而不是交易員.美國的資金,近年越來越看重規模效應(scalability),就是說投資策畧會不會因為資金上升到某個規模便失效,此外, 他們亦願意犧牲流動性來換取管理費的折讓,

文首我提過中國的對沖基金,雖然像野孩子般法律上沒有正式的認可,近年但卻發展神速.較著名的比括劉亦君管理的涌金和張磊的高瓴.  由於國內股票市場的欠完善,做成很多暴利機會,例如炒新股等等,再加上A股去年第4季開始,基金錄得可觀的絕對收益(absolute return)為數不少.但要分析這些收益並不容易.

傳統上,  我們將對沖基金的收入分為兩部分,一是市場收益(beta),因為投資者買ETF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所以不算是基金經理的功勞,只有在創造非市場收益(alpha)時,基金經理才會被稿賞.要計算基金的betaalpha,  一般是用迴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將對沖基金回報和市場回報的兩個函數作直線回歸分析,從而算出alphabetaalpha是直線的Y-截距(y-intercept),而beta是直線的斜度,但在中國,那一個指數能夠代表市場呢?大部分中國炒股票的人都是棄藍籌而取細價股或創業板(近期甚至是新三板).在外國,市場指數納入的股票一般都是高質數和具流通性的,亦是基金經理的基礎組合,  在中國卻很不一定是這樣

中國大陸  水頭充裕,  眾所週知, 近日也成了對沖基金的資金來源,新晉大款調數億"人仔"到香港成立對沖基金炒股票,時有所聞.我早些時候曾經找過一些五大行的私人銀行,討論在國內發行夾層貸款(mezzanine-debt)對沖基金事宜,這產品早三四年在大陸很少人聽過,但對方告訴我他剛剛替中信發了同樣產品,份額超過1億美金,說的不過一家銀行的高端個人客戶而已,真嚇人!

對沖基金作為一個資產類別,縱使管理費會越來越投資者給壓力而下降,但地位已經非常穩固,它的最大賣點並不在於收益率,而是它和大市的不關連性(non-correlation),亞洲對沖基金一直受限於投資產品和流動性貧乏,在全球資金投放的比重上,一直未能夠反映其經濟規模,但隨着中國市場的開放和大陸資金找尋出路,未來的發展仍然是可期的.

 

(2015518日刊登於蘋果日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