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會否淪為金融遺址
一方面美股指數屢創新高,另方面全球股票供應量繼續萎縮。今年首五個月,全球股市總市值減少了1200億(美元,下同),已經超越了2023年全年減量的400億,是連續三年下降。價升了,量卻下降,代表了什麼呢?代表上市的公司和增發少了,退市和回購活動卻增加。
根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的一項統計,全球IPO宗數在過去4年的數量分是:
2021年 : 2436 宗
2022年 : 1415 宗
2023年 : 1352 宗
2024年首季 : 287 宗
如果按集資額計:
2021年 : 4599億
2022年 : 1843億
2023年 : 1261億
2024年首季 : 237億
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銀行家,美國大通銀行的總裁戴蒙 (Jamie Dimon),對股票市場萎縮深表關注。他舉例說:1996年是美國上市公司數目的頂峰,共有7300家。今天,美國的經濟規模不止倍增,但上市公司只有4300家。戴蒙將部份原因,歸咎於私募股權基金。今天,企業要融資,上市已經不是唯一的渠道。私募基金都面對錢多項目小的難題。美國目前有超過11000家的私人企業,獲得私募基金的支持,20年前不足2000家。
另一個減低上市吸引力的原因,是上市公司身份帶來的社會責任和財務報表壓力。此外,越來越多創新科技公司擁有像軟件般的無形資產,異於擁有房地產這些不動產,公司一旦上市後,便有機會被對手抄襲。我甚至聽過一些擁有知識產權的公司,特意不去申請版權,便是避免被對手知曉它的商業秘密。
目下的股票市場收縮,只是反映短期資金和風險供求的錯配。從社會福利角度看,上市公司操作透明絕對是一件好事,市場不應該走回頭。私募基金賬面可能賺錢,但真要套現,也要仰賴一個融資能力強的公開市場,股票市場應該不會淪為金融業的遺址。
我覺得能夠真正挑戰股票市場長遠存在價值的是科技。今天,大家覺得電子交易平台是理所當然的事,曾幾何時,全球的商品期貨交易,大部份都是用公開喊價(Open Outcry)進行。以今天的科技,現行的股票交易方式已經有點追不上代,這是為什麼高頻交易的造市商仍然在賺取驚人(你甚至可以說是剝削小股民的不道德)利潤。
我期待看到新科技如AI和Smart Contract等等,革新行之已久的傳統交易方法,那才是將舊東西放進墳墓。
(於2024年6月9日刊登於明報)
(圖片來源:明報)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