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to-?

Mark-to-market就是以市價入帳, 亦是引無數交易員折腰的圖騰. 最近, 對沖產品應否以市價入帳,惹來了不少爭議. 很多人的感覺是成也蕭問、敗也蕭問, 提倡市價入帳的原意是保障小股東利益, 希望公司帳目能夠更準確地反映財政狀況, 然而這次的風暴, 不少公司因為市價入帳而冒受百上加斤的壓力, 金融市場甚至出現恐慌性拋售. 真相很多時是不美麗的. 短線來說, 有陣子甚至是具有很大破壞力.

Mark-to-market其實亦有很多變調.

Mark-to-future

我的朋友Ron Dembo, 老本行是研究運籌學, 曾任教於耶魯大學. 九零年代初期以顧問身份和美加投行合作研發衍生工具. 自立門戶, 創立軟件公司- Algorithmics, 經營有道, 後來Ron將部份股權出讓套現, 聽說也發了一筆不小的財. 很多年之後, 在新加坡重遇, Ron已經是貴為萊佛士酒店套房的上賓, 富貴迫人. 他正努力推銷Algorithmics的最新賣點Mark-to-future. 那陣子風險控制概念VAR(Value-at-risk)當道, Ron認為他的Mark-to-future能夠比VAR更準確地算出一個機構的承擔市場風險.

Mark-to-matrix

金融風暴爆發, 令相關系數產品(Correlation Products)的價格漩渦式的下滑, 計算這類產品的一個重要原素是Covariance Matrix, 所以市場謔稱CDO及FTD(First-to-default)這類產品是Mark-to-matrix. 但產品新, 沒有往績可循. 以一個包含十隻債券風險的信貸籃子為例, 便需要近半百的相關數據, 說沒有『靠估』成份, 誰也不會相信.

Mark-to-model

都說交易員的花紅依賴Mark-to-market, 其實, Market存予天地之間, 在您心,、在我心, 新一代的衍生產品, 結構複雜, 更無市場流通性, 與其說Mark-to-market, 不如說是Mark-to-model. Model者, 是每個機構自訂的估值模式. 雖然, 大金融機構為求穩健, 一般都會把Mark-to-market的一部份利潤撥備. 撥備多少, 不一定反映公司的穩健性; 更多時候是關乎公司的衍生技術發展到那個階段, 機構技術高、自信心強, 撥備自然低.


Mark-to什麼也好, 很多時都是求一個心安, 只要老闆相信、風險管理過得關、股東無異議, 年終獎金還是有望的.

我們都生活在無數的假設中, 大部份的假設在大部份的時間都成立; 在絕少的時候, 絕大部份的假設卻都不成立. 今次的市場崩潰, 不幸屬於後者.


(於2008年12月11日刊登於信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