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戶與投資產品的探戈

人民幣債券本是息匯雙贏的投資工具, 既可賺取比儲蓄戶口高的利率, 亦可享受因為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好處. 然而, 迷債風波之後, 銀行看到杯裡的茶葉碎, 都以為是蟑螂腿. 散戶申請投資產品比上警署報案還要麻煩. 有銀行甚至將人民幣債券的評級定為六級風險中的最高一級(證監會不知會不會指控這些銀行誤導!). 據聞因為申請手續繁複, 不少零售客戶因而卻步. 債券銷情未如預期般熾熱.

什麼是“債券”? 這問題在立法局迷債聆訊中, 連我們德高望重的任總被問及時, 也只能答一句“迷債不是債券, 是結構性投資工具”. 發問的議員亦因為覺得擊中要害, 而沾沾自喜.

什麼是債券? 任何有確定還款期的證券,其實都可以被稱為債券. 這當中派息與否? 是浮息抑或定息? 並不是重點所在. 債券本質上是投資者對發債體的貸款, 所有債券都有一定的信貸風險(美國政府都有可能破產), 信貸風險亦可以是五花八門. 結構性債券令債券的信貸風險透明度降低. 但基本上, 債券“賺的是利息, 輸的是本金”的本質並沒有改變. 迷債當然是債券.

至於, 銀行在售賣投資產品時, 有沒有準確解釋信貸風險, 過去、現在或將來都是一個挑戰, 筆者覺得誇大信貸風險, 不一定對投資者有利, 因為有機會令投資者在比較投資工具時作出錯誤選擇.

* * *

參與投資活動與否是個人選擇, 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 香港交易所上市股票的總市值是本地GDP的10倍, 應該是世界城市中數一數二. 香港人的神經線亦時刻受著股市和樓市的牽引. 但是, 這個世界究竟需不需要CDO? 需不需要衍生工具? 需不需要債券? 需不需要股票? 答案可能都是否定的. 一個城市人民的快樂指數, 沒有必要和股市掛鉤.

一直以來, 香港小市民投資經驗豐富, 對市場的上落, 看法都很成熟. 香港的散戶投資者一向以“牌品高”見稱. 就算是因為羊群心態而上錯車, 弄得焦頭爛額, 但大多願賭服輸. 市場風雲再起時, 大家都樂於做一個快樂的健忘人.

這種散戶跟投資產品的“有緣則合、無緣則散”的茶舞關係, 可能暫時會告一段落. 在現今的政治風氣底下, 執行政策者太多是寧枉無縱. 豬流感可以是大瘟疫, 人民幣債券亦可以是頂級風險投資產品. 這樣說的和聽的雙方都皆大歡喜, 睡得安穩.

(於2009年8月14日刊登於明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