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國慶閱兵有感之一

有評論認為中國六十週年閱兵是向外國人展示實力, 我卻相信這次的表演, 觀眾是內地13億人民. 雖然, 中國的崛起已被國際所接受, 但中央仍面對很多內部的管治挑戰, 包括近日的連串種族衝突. 利用立國60年慶典的機會,振奮和團結人心和增強向心性, 是一個英明的做法.

觀閱兵, 熱血沸騰之餘, 亦令我聯想到什麼是國家.

* * * *

學生時代, 喜歡到漢口道文藝書屋“打書釘”, 偶遇一本薄薄小書叫《陳烱明傳》, 作者是康白石(註一) , 被書裡面的一句話所吸引 – “陳烱明, 一個被國民黨指為叛黨亂國、共產黨斥為封建反動…..”. 自此引起我對去古未遠的晚清和民國史的興趣. 題外話, 那年代的文星叢書, 開本之小和紙質之差, 都充滿國難當前的味道.

陳烱明(字競存, 1878-1933), 曾參加過黃花崗起義, 追隨孫中山推翻滿清, 討袁運動之後, 官至廣東省長. 如果我們接受軍閥是一個中性的字眼(註二), 競存先生應該算是民國初期, 眾多軍閥中名聲較好的一位. 先生因為操守清廉贏得不少時人的稱頌. 在歷史的洪流裡面, 他是一個失敗者, 他一方面抗拒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北伐, 另一方面亦反對聯俄容共. 亦因此長時間受國共兩方的唾棄. 陳先生在失勢下野之後, 走居香港, 他離世的地方是香港跑馬地毓秀街的一幢洋房. 雖然曾經權傾一時、掌兵十萬, 但死後連殮葬費也需要親友幫忙. 國民黨大老吳敬恒的輓聯謂『一身外竟能無長物, 青史流傳, 足見英雄有價; 十年前所索悔過書, 黃泉送達, 定邀師弟如初.』, 說的是陳的清廉和與孫中山先生的交惡.

陳先生掌權時, 一個強烈的政治主張是聯省自治. 亦是因為這主張, 令他和急於北伐的國父決裂(註三). 從歷史洪流角度來看, 清帝國滅亡之後, 國民追求強大一統的慾望是不能抗拒的, 聯省自治這一概念, 縱使是有利於民生, 逆勢而行, 最終都是被淹沒.

* * * *

晚清積弱以來, 民族主義一直纏繞在受壓迫的中國人心底裡面. 辛亥革命的成功, 種族主義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梁啟超曾經說過“中國人的觀念中過去只有朝廷, 沒有國家”. 長時間的外憂內患, 被遏抑的情感只能通過強國這概念來抒發. 然而, 民族主義的一個潛問題是把複雜的社會問題寄託在一個極度簡化的解決方案上.

(註一) 《陳烱明傳》文藝書屋出版1978年. 康白石是高宗魯教授的筆名. 書中很多資料都來自英美的外交文件, 亦可見治中國近代史之難.

(註二) 近人如黃仁宇和康德剛等歷史學家, 在沒有政治壓力的環境下(例如身處美國), 開始梳理史實, 提出一些比較客觀的論點, 例如:民國初成立時, 孫中山根本沒有能力挑戰袁世凱; 又例如:軍閥是晚清過渡到共和國的自然產物.

(註三) 亦有人批評陳烱明反對北伐是為著保存自己的軍事實力(陳的軍隊是當年孫中山的主要軍事力量), 不願將他辛苦經營的軍力白白獻給被時人謔稱為『孫大炮』的中山先生. 1922年6月16日, 陳烱明的下屬炮轟中山先生位於觀音山的大本營, 大部份的歷史書稱“觀音山事件”為叛變. 政客也好, 政治家也好, 都不可能是大觀園的石獅子, 是非正邪由誰來定呢?

(於2009年10月7日刊登於信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