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的印第安夏天
10月, 北美州天氣乍涼還暖, 當地人叫這小陽春為印第安人的夏天. 名字的來源, 有兩種說法:- 一是帶侮辱性的 - 印第安人的夏天就是不可靠的夏天; 另一種說法是, 這時份是往日印第安人收割玉米的時節, 所以叫做印第安人的夏天.
美國投行摩根大通和高盛, 在剛公佈的季度業績中,都傳捷訊. 投行賺大錢, 原因包括短期利率低企(方便開收息盤)、競爭對手減少、和儲備回撥(不良資產復甦).
早前,和一位訪港英國大行全球市場部第一把手聊天,他認為眼前的銀行盈利,只是印第安人夏天而已, 跟着來的會是漫長的寒冬.
銀行盈利前景暗淡 , 關鍵是新的資本計算方法. 各國央行現已積極研究如何重新釐定銀行的資本充足率. 辦法包括把二級資本的作用減低甚至取消, 以及不同業務有不同的資本要求. 主調是, 所有帶風險的生意, 往下去,成本都會大幅增加, 過去用大量槓桿賺錢的日子將一去不復. 一些需要運用大量資產表的業務, 例如信貸衍生工具, 將受到打壓. 反觀, 一些過去被很多投行認為是大而無當的傳統生意, 例如股票經紀業務, 有機會再次成為寵兒.
猶記得, 衍生工具當紅時, 不少原來有參與經營現貨股票買賣的投行, 都銳意把資源放在利潤比較豐厚的結構性產品上, 因為現貨業務(包括上市, 研究和銷售)需要有一定的規模,才能保持競爭力,還談不上賺錢呢 ! 而維持一個全球銷售隊伍, 在無刁的日子裡, 是老闆心絞痛的根源.
當然, 銀行一向以羊群心態見稱, 哪種業務吃香, 哪種業務不,像潮汐般, 有漲時亦有退時. 銀行作為一個中介人, 在現今發達社會,角色是無可替代的. 長遠看, 投行會否一 蹶不振, 受考驗的不單是銀行本身, 更是資本主義. 銀行對社會影嚮過大,引致道德風險, 出了亂子之後, 納稅人無選擇地要施以援手, 這已經是脫離了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假定, 努力抗拒政府干預的銀行家,又將如何自圓其說呢?
投行賺了大錢, 很多評論都針對投行會不會年終時又發放破紀錄的花紅. 重新釐定那些被公認收入與付出不相稱的高管花紅,以平衡(包括政府在內)股東和員工的利益,是順應民情 的. 雖然真相是, 收入大部分時間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 員工的付出與能力只是其次. 銀行賺錢難,出手自然沒有那麼闊綽,花紅也就不再是一個議題. 反過來說, 機構賺大錢, 如果員工不能享其成, 就像當年祖國銀行,手管億計資產的交易員,可能拿的只是數千塊的月薪,長遠來說對機構和職員本身,都不是一件好事(筆者也曾親身目睹一些受不住誘惑而引致的個人甚至家庭悲劇).
大眾和傳媒都很奇怪, 一方面我們重覆又重覆宣揚管理層及股東不要太過著眼短期利潤, 但每當銀行公佈季度業績, 觀眾卻反應激烈. 人性和所謂經濟道德標準, 實在有太大的差距.
(於2009年10月28日刊登於信報)
美國投行摩根大通和高盛, 在剛公佈的季度業績中,都傳捷訊. 投行賺大錢, 原因包括短期利率低企(方便開收息盤)、競爭對手減少、和儲備回撥(不良資產復甦).
早前,和一位訪港英國大行全球市場部第一把手聊天,他認為眼前的銀行盈利,只是印第安人夏天而已, 跟着來的會是漫長的寒冬.
銀行盈利前景暗淡 , 關鍵是新的資本計算方法. 各國央行現已積極研究如何重新釐定銀行的資本充足率. 辦法包括把二級資本的作用減低甚至取消, 以及不同業務有不同的資本要求. 主調是, 所有帶風險的生意, 往下去,成本都會大幅增加, 過去用大量槓桿賺錢的日子將一去不復. 一些需要運用大量資產表的業務, 例如信貸衍生工具, 將受到打壓. 反觀, 一些過去被很多投行認為是大而無當的傳統生意, 例如股票經紀業務, 有機會再次成為寵兒.
猶記得, 衍生工具當紅時, 不少原來有參與經營現貨股票買賣的投行, 都銳意把資源放在利潤比較豐厚的結構性產品上, 因為現貨業務(包括上市, 研究和銷售)需要有一定的規模,才能保持競爭力,還談不上賺錢呢 ! 而維持一個全球銷售隊伍, 在無刁的日子裡, 是老闆心絞痛的根源.
當然, 銀行一向以羊群心態見稱, 哪種業務吃香, 哪種業務不,像潮汐般, 有漲時亦有退時. 銀行作為一個中介人, 在現今發達社會,角色是無可替代的. 長遠看, 投行會否一 蹶不振, 受考驗的不單是銀行本身, 更是資本主義. 銀行對社會影嚮過大,引致道德風險, 出了亂子之後, 納稅人無選擇地要施以援手, 這已經是脫離了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假定, 努力抗拒政府干預的銀行家,又將如何自圓其說呢?
投行賺了大錢, 很多評論都針對投行會不會年終時又發放破紀錄的花紅. 重新釐定那些被公認收入與付出不相稱的高管花紅,以平衡(包括政府在內)股東和員工的利益,是順應民情 的. 雖然真相是, 收入大部分時間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 員工的付出與能力只是其次. 銀行賺錢難,出手自然沒有那麼闊綽,花紅也就不再是一個議題. 反過來說, 機構賺大錢, 如果員工不能享其成, 就像當年祖國銀行,手管億計資產的交易員,可能拿的只是數千塊的月薪,長遠來說對機構和職員本身,都不是一件好事(筆者也曾親身目睹一些受不住誘惑而引致的個人甚至家庭悲劇).
大眾和傳媒都很奇怪, 一方面我們重覆又重覆宣揚管理層及股東不要太過著眼短期利潤, 但每當銀行公佈季度業績, 觀眾卻反應激烈. 人性和所謂經濟道德標準, 實在有太大的差距.
(於2009年10月28日刊登於信報)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