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善與無知

跑了一趟新加坡, 參加亞太經合組織年會(APEC), 其中一個午餐演講者是匯豐控股主席葛霖(Stephen Green), 演講中提到銀行的社會責任.

金融機構因為“貪婪”導致倒閉, 引來很大的社會震盪, 亦引起不少人反思, 銀行究竟在社會上扮演什麼角色?

商業機構存在的目的當然是為股東謀取最大經濟利益, 說得難聽一點就是唯利是圖. 在這框架底下, 任何條件都是可以談的. 如果政府說銀行每年要種多少棵樹、又或是要捐多少錢給孤兒院, 又或是一定要減員工薪金, 方可繼續經營下去, 銀行為了保存賺錢機會, 都會順從; 但如果說服務社會是銀行的首要目的, 那就與商業機構存在的目的背道而馳了. 以服務社會為首要目的, 那是屬於聯合國、紅十字會、東華三院和香港賽馬會的事情, 政府實不應向銀行徵收利得稅.

我看過一部卡通片,由於年代久遠, 已經忘記了名字. 片中的主角是一隻會變形的怪獸, 在平常日子, 它是一隻很溫馴, 像小狗般人見人愛的寵物. 但是, 它有一個穴位, 如果被人誤觸, 它就會變成一隻能喫人的怪獸.

銀行家在風和日麗的日子, 可以是一個很慷慨的慈善家, 為社會大眾做出很多貢獻、參與很多有意義的社會活動. 但在生死關頭, 他們的首要任務是在經濟上求生存, 這是他們的社會角色, 不應該受到道德批判. 銀行大班說為股東創富和做一個有責任的社會公民是完全沒有衝突的. 這說法在99.9%的日子裡是成立的. 然而, 如果政府和大眾以為這是他們的天職, 那就大錯特錯, 對銀行也是不公平的.

所謂發財立品, 很多時是因為立品之後可以換來更大的發財空間. 即使是已經上岸的全球首富蓋茨,現在管理全世界最大的私人慈善基金, 但如果明天微軟出事, 危在旦夕, 他會不會為了去非洲探訪貧民而不開董事會呢?

在那0.1%的日子裡, 銀行的首要任務是保障股東而不是社會的利益. 大部份人都不願意面對這不美麗的真相, 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 圈內人說這樣的話是偽善, 而圈外人相信這樣的話則是無知.

理性的社會應該容許每一個人和每一所機構扮演不同的角色, 亦只有在這樣的制度底下, 才能發揮群體社會的潛能. 硬要每一個人濟世為懷, 我們還要士農工商來幹嘛?

政府經一事, 長一智, 從金融海嘯中吸取教訓去規範銀行是理所當然的, 但正確的做法應是改變遊戲規則, 包括重訂資本充足率和將銀行分拆, 將高風險的投行業務和關係民生的商業銀行分割, 給予他們與風險對稱的賺錢空間, 令銀行能夠真正發揮市場潤滑劑的作用. 什麼“社會責任”和“重長線不重短線”等等, 都是口惠而已.

當然, 假如您是全世界最大銀行的大班時, 為股東也好、為自己的權力也好, 您會甘心效力的公司被政府分拆嗎? 還是多講日行一善來得比較容易.


(於2009年11月18日刊登於信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