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發花紅又如何?

美國銀行高管有聰明卻沒有智慧, 在民情洶湧底下, 仍然冒大不韙公布巨額花紅.

退一步想, 銀行賺了一大筆社會覺得他們不應該賺的錢後, 怎樣分配這些利益,選擇其實不多(見附圖).


選擇A 花紅事件, 大家可能都聽厭了; 最新消息, 有某大投行為了避過派發現金的限制, 轉為派發特別股, 這些特別股可以於短期內(例如六個月內)在市場上套現. 這些『你有張良計, 我有過牆梯』的玩火動作, 很容易惹來社會更大的反應.

選擇B 如果銀行選擇將利潤留在資本帳內, 表面看是增加銀行的實力, 但銀行業務基本就是靠槓桿, 『錢不流, 銀行不活』, 資本回報率下降, 股東也有話說. 當然, 資本增加之後, 銀行也可以選擇用來拓展業務, 但在目前全球經濟情況底下, 銀行放貸亦很小心, 最終又是在貨幣或債券市場做借短(期)貸長(期), 賺取息差.

選擇C 上週末的《金融時報》報導有些投行的領導人可能願意支付特別稅予政府. 這基本上不失為一可行之法, 但有幾項要考慮的地方, 第一, 全球不同國家的政府能不能夠同步; 第二, 像以往討論存戶保險金一樣, 一些運作健全的銀行可能覺得, 要跟運作差的銀行付出同樣的代價, 是不公平的.

今次銀行出事, 其實亦突顯了銀行董事局由管理層把持, 這現象是一個難改的積習. 原因之一是一般銀行的股東分散很廣, 沒有統一兼夠份量的股東聲音, (花旗主要股東沙地王子Al-Waleed是一例外). 此外,由於金融業在國家經濟上舉足輕重, 各國政府都有設立類似金融管理局或央行等的機構來監管銀行, 一般公司的非執行董事的監管擔子, 部份就轉移到政府身上. 再加上, 銀行牽涉的業務很廣, 銀行高層亦很善於將事情簡單複雜化, 以顯現自己的重要性.

種種原因加起來, 管理層跟董事局的關係慢慢演化成只要管理層能夠在盈利上達標和監管上不出亂子, 高管的自主權便很大, 即使在派發花紅這般重大事情上, 只要證明這是行業標準, 大都可以過關. 高管亦樂得水漲船高, 給下層豐厚一點, 自己拿的自然不薄.

其實, 輿論著眼花紅, 除了滿足『憎人富貴』心態之外, 於解決銀行改革這問題是本末倒置. 要成功改革銀行業, 社會需要有個共識, 什麼是銀行應該賺的錢? 什麼是它不應該賺的? 不解決這個問題, 其他想法都是徒勞.

(於2010年2月3日刊登於信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