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虎年 - 公平是否足夠?

送牛迎虎, 牛年看到的是不同利益集團在cross horn. 金融風暴令大部份人都變了受害者, 亦令大家很著意以受害者身份為自己爭取權益, 甚至傷害了其他人的權益, 也在所不計. 牛年下半年, 市場隨經濟從谷底反彈, 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享受到股樓皆升的好處. 不少人甚至覺得火車已經離站越走越遠.

締造和諧社會是現今整個中國包括香港的大方向. 金融危機給我最大的啟發是在資本主義社會那單純追求公平競爭的理念, 是否能夠締造和諧社會呢?

“一個沒有令我們反思的危機, 是一個浪費了的危機”. 金融風暴開始, 我自己對很多(包括傳媒在內)的經濟暴民意見, 很不以為然, 亦因此寫了不少的文章, 當中牽涉到那陣的熱門話題“迷債”. 我的立論是: 解決方法是要情理兼顧, 不可以因為感情因素, 而放棄公平原則, 替社會立下壊先例. 還有就是“受害人”的定義要定得客觀一點, 不一定最嚮亮的聲音便代表大多數(這點跟政治考慮很不同). 舉例說: 什麼是雷曼苦主? 零售銀行前線員工又是不是苦主呢? 但是, 社會後來出現的『80後』保育和反高鐵事件, 卻令我明白到世界上的價值觀不止一套. 多數人的公平, 有機會造成對少數人的不公平.

80後提出了問題, 卻提出不了答案. 很多年輕人覺得香港奉行的是地產主義, 製造財富的平台在過去數十年極度向地產商傾斜. 自港英年代, 政府利用地產這一限量供應的資源換來龐大的庫房收益, 從而締造了富裕和社會福利的城市, 亦間接製造了富可敵國的地產商. 這方面的遊戲規則大程度上都是透明和公平的. 然而, 社會發展到了某個階段, 過往的模式是否仍然被各方接受, 是一個很大的疑問. 很多年前, 施大班說過:“沒有錢置業的是自身能力所限, 怨不得人”. 同樣道理, 今天的華爾街銀行大亨心裡是仍然接受不了: 為什麼我奉公守法地賺了大錢, 卻成了過街老鼠呢? 他們心裡想的其實都不是強詞奪理的歪論. 然而, 大家既然坐在同一條船上, 是不是單單用公平就可以堵住同舟者的不滿? 結果可能是贏得了道理, 卻贏不了人心.

我覺得社會的進步其實是和稀泥, 沒有一種主義或中心思想可以永遠帶領社會向前邁進. 在不同的時間, 現實和理想都滲雜了很多沙石. 要締造和諧社會, 我們需要的是多從別人的角度去想、去看事情.

虎年甫始, 勉人亦自勉之!

(於2010年2月26日刊登於明報)

留言

熱門文章